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1921年在五四新潮下成立的著名民间教育组织。它对中国的近代教育、学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对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缘起、改进社内部机构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构成以及四届年会的历史教育改革议案、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起草、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改进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
引言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范围
-
三 研究现状
-
四 资料与思路
-
-
第一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之缘起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教育思潮
-
一 “新文化的怒潮”冲击传统旧教育
-
二 译介西方新教育学说的热潮
-
-
第二节 新史学思潮与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成就
-
二 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
-
-
第二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教学委员会及其年会
-
第一节 历史教学委员会
-
一 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成立
-
二 主要成员及其特征
-
-
第二节 年会及其历史教育改革案
-
一 年会历史教学组的议案概况
-
二 “科学化”思潮下“人的隐去”
-
三 “以现代为重”“略古详今”的新追求
-
-
-
第三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
-
第一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概貌
-
一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关系
-
二 新学制历史课程设置简况
-
-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旨趣的转换
-
一 “史观”教育转向“史料”与“史法”之训练
-
二 “讲授”与“记诵”转向“问题”与“研究”
-
-
-
第四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
-
第一节 “设计教学法”理念下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
一 小学历史课程理念的转换及其原因
-
二 设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
-
第二节 “中外史混编”为基调的初中历史课程纲要
-
一 另起炉灶的混合编制
-
二 有关中外史混编的争议
-
三 采用中外史混编的原因
-
-
第三节 文化史取向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
一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简况及特色
-
二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文化史取向的原因
-
-
-
第五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
-
第一节 编纂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概况
-
一 社内学人编纂的历史教科书
-
二 历史课程纲要与历史教科书
-
-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传递的历史意识
-
一 综合的和多因素的眼光
-
二 注重事实的因果关系
-
三 多元的文化史观
-
-
-
第六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和影响
-
第一节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成效
-
一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的实施及成效
-
二 实验学校施行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情形
-
-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和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一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价值与影响
-
二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采用与社会影响
-
-
- 结语
- 附录一 朱经农、丁晓先起草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 附录二 常乃惪起草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
- 附录三 徐则陵起草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
- 附录四 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目录
- 附录五 陈衡哲著《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097/9882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