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您真的認識日、美、中、臺關係嗎?
為何日、美兩國從敵對關係轉成同盟國家?
本書以1950年代日本對中國政策的摸索過程為背景,邀您一探究竟。
為何日、美兩國從敵對關係轉成同盟國家?
本書以1950年代日本對中國政策的摸索過程為背景,邀您一探究竟。
- 自序
-
緒論
-
第一節 問題意識
-
第二節 戰後日「中」關係史的先行研究
-
第三節 本書章節構成及研究方法與史料說明
-
-
第一章 戰後日華關係的起點:日臺通商協定
-
第一節 日臺通商協定形成的諸要因
-
一、盟總(GHQ)對日貿易管理體制的調整
-
二、圍繞1950年前後東亞的國際情勢:美國擬定東亞秩序的構想
-
三、圍繞1950年前後東亞的國際情勢:美國對臺政策的迴旋
-
-
第二節 日臺通商協定的簽訂
-
一、軍事占領初期的日臺貿易關係
-
二、8月15日的通商會談
-
三、8月28日的通商會談最終回報告
-
四、9月6日之簽署
-
-
小結
-
-
第二章 戰後日華關係重建的政治基礎:《日華和平條約》
-
第一節 《日華和平條約》締結之路
-
一、在舊金山和平會議的中國代表邀請問題下美英兩國間的交涉
-
二、「事前交涉」之美華交涉:以「適用範圍」為中心
-
三、吉田政府的對「中」謹慎論
-
四、「吉田書簡」的擬定
-
-
第二節 《日華和平條約》之締結
-
一、對日和約之日華交涉
-
二、《日華和平條約》之締結意義
-
三、強化日華政治關係之責任─「日臺」通商關係的連續性
-
-
小結
-
-
第三章 日本吉田內閣時期的對「中」外交:從「等距離外交」到「政經分離」
-
第一節 「等距離外交」的摸索與國際環境
-
一、「等距離外交」的構想萌芽(第3次吉田內閣,1949年2月16日至1952年10月30日)
-
二、「等距離外交」構想的挫折
-
-
第二節 「政經分離」的戰略構想及發展脈絡再檢證
-
一、既存的研究、論爭及其問題點
-
二、「政經分離」的定義與構想脈絡
-
-
小結
-
-
第四章 鳩山內閣時期「自主外交」路線和日華關係
-
第一節 揭開「自主外交」路線的序幕
-
一、向共產陣營接近
-
二、「兩個中國」論的提起
-
-
第二節 圍繞「兩個中國」發言的日華交涉(一)
-
第三節 圍繞「兩個中國」發言的日華交涉(二)
-
第四節 日華關係的恢復之道:國府親善使節團的訪日經過
-
小結
-
-
第五章 岸信介內閣時期的對華政策
-
第一節 岸外交的登場
-
一、岸信介外相時期:日本駐亞太地區外交大使領事會議
-
二、岸首相兼外相時期
-
-
第二節 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的成立過程
-
一、石井(光次郎)和日本親善使節團
-
二、國府方面的反應與輿論的動向
-
三、日華協力委員會的成立
-
四、第一回總會
-
-
第三節 岸首相訪問臺北
-
一、為何會訪問臺北呢?
-
二、調整訪臺行程的經過
-
三、事前準備作業
-
四、日華元首會談
-
-
第四節 第四次日中貿易協定對日華關係影響
-
一、藤山外相登場與藤山構想(通商代表設置與指紋問題)
-
二、第一次(9月21日至1月1日)貿易協定交涉與張群特使團訪日
-
三、第二次(2月27日至3月5日)貿易協定交涉與簽署
-
四、日華兩國的對應與對日華關係的影響
-
-
小結
-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6071/6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