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透過蔣介石一生的軍政經歷,呈現他對日本的敵我意識變化。首先,論述蔣人格形成過程中日本所扮演角色。對蔣而言,早年的東瀛留學之旅,不僅是其接受現代科技文明洗禮的起點,更是結識孫中山及加入革命陣營的關鍵。其次,探討北伐期間日本政府的三次出兵山 東,對蔣所造成之衝擊。面對日本之不願中國統一,雙方已無合作空間。但耐人尋味的是,滿洲國成立後,蔣介石以「安內攘外」政策應對之。其目的有三:一為消滅反側,二為消滅地方勢力,三為迴避對日作戰。尤值注意者,蔣利用日本的恐共心理,爭取日本政府對剿共政策的支持,則是塘沽協定後,華北得以暫無戰事的緣由所在。及至蘆溝橋事變爆發,蔣介石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爭取大量軍事援助,並掌握日本防蘇心理,預測日本在中國戰場的調度戰力,奠定中國的長期抗戰基礎。最後,蔣在抗日戰爭結束時制訂「以德報怨」政策,對保存日本領土完整及維繫天皇制度,有最直接的貢獻。這一舉動,除為戰後日本復興奠下良基以外,也影響了1950年代東亞國際政治的發展
- 自序
- 前言
-
第一章 人格形成與日本:學習、認識、借助的三部曲
-
一、實際的生活體驗
-
(一)早年留學的歷程
-
(二)青年時期的磨練
-
(三)中年時期的交流
-
-
二、平日的觀測與期盼
-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
(二)寄望中日世代友好
-
-
-
第二章 北伐時期的從友變敵
-
一、初期的相互觀測
-
二、中期的合作反共
-
三、末期的兵戎相見
-
-
第三章 九一八事變與「不抵抗政策」
-
一、事變前夕的中日情勢
-
(一)革命外交的成果
-
(二)「統帥權干犯問題」與日本軍方的全面奪權
-
(三)日本少壯軍人的整合與實踐革命
-
(四)石原莞爾與關東軍的戰略部署
-
-
二、「不抵抗政策」的由來
-
(一)東北軍的失控與東北淪陷
-
(二)國民政府的全面仰仗國聯
-
(三)西南派與南京政府
-
-
三、「四不」政策的實踐
-
-
第四章 華北危局與「安內攘外」
-
一、對「日蘇先戰」的期盼
-
二、華北治權機構的設廢
-
三、「退卻戰略」的實踐
-
-
第五章 全面戰爭的對應
-
一、國內外的政治壓力
-
(一)不得不戰
-
(二)共產國際的壓力
-
-
二、日軍的戰略部署
-
(一)軍事決戰期
-
(二)政治主導期
-
(三)封鎖邊境期
-
(四)太平洋戰爭期
-
-
三、全面應戰的五部曲
-
(一)政略與戰略的並用
-
(二)上海出擊
-
(三)華中防禦
-
(四)以緩應急
-
(五)苦撐待變
-
-
-
第六章 戰後布局與「以德報怨」
-
一、「以德報怨」的實質內涵
-
(一)維持日本天皇制度
-
(二)反對列強瓜分日本
-
(三)善待日本在華軍民
-
(四)反對報復性賠償
-
-
二、「以德報怨」的政策考量
-
(一)盡釋前仇,以謀制蘇
-
(二)戰後受降,聯日反共
-
-
- 結論
- 參考書目
- 附錄一:蔣介石年表
- 附錄二:年代對照表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03/5679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