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多元的解構:從結構到後結構的翻譯研究
隨著西方翻譯理論的興起,翻譯研究漸趨蓬勃,傳統的應用導向翻譯研究不再是學術研究的焦點。在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思潮的帶動下,翻譯研究的目的、對象、範圍、方法、學術價值等均受到檢視。本書所探討的兩大翻譯理論:多元系統論和解構翻譯學說,在近三十年的西方翻譯界甚為矚目。上卷擬從文學翻譯、宗教翻譯、跨媒體翻譯等不同範疇的研究,揭示埃文-佐哈爾、圖里、勒菲弗爾等學者提出的理論在描述及解釋漢語翻譯現象上的好處及局限。下卷一方面從本雅明、德希達、德曼等學者的觀點,剖析翻譯的本質、譯者的任務、原文譯文的關係、文本的播散和轉化等問題;另一方面又把解構批評應用在剖析詩歌、聖經、靈修典籍、電影名稱和電視劇主題曲的翻譯及重寫上,藉以開拓翻譯研究的視野與領域。
- 序
-
上卷 從結構主義出發的翻譯探索
-
1. 視野與局限──多元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
1.1 多元系統理論的思想根源
-
1.2 多元系統翻譯研究的視野
-
1.3 多元系統翻譯研究的局限
-
-
2. 經典化與穩定性──中文聖經多元系統的演進
-
2.1 經典化與邊緣化
-
2.2 靜態與動態的經典性
-
2.3 不同譯本的相對位置
-
2.4 非經典化譯本的空間
-
2.5 支配多元系統的群體
-
2.6 系統的穩定與不穩定
-
2.7 次文化對系統的刺激
-
2.8 一級與二級模式的對立
-
2.9 相鄰系統的沖刷
-
2.10 在大多元系統的位置
-
2.11 經典化與穩定性
-
-
3. 台劇《神鵰俠侶》在香港──跨媒體翻譯個案研究
-
3.1 多元系統論與跨媒體的翻譯研究
-
3.2 多元系統論的應用
-
3.3 從理論到應用
-
-
4. 意識形態和詩學的制約與操縱──盧雲作品的翻譯與重寫
-
4.1 翻譯與重寫界說
-
4.2 意識形態的制約
-
4.3 重寫盧雲的理據
-
4.4 譯入系統的詩學
-
4.5 歸化的翻譯策略
-
4.6 「去天主教色彩」的詩學操縱
-
4.7 「給基督徒啟迪」的詩學操縱
-
-
5. 漢譯柴斯特頓《回到正統》的辯說修辭──談護教著作的翻譯藝術
-
5.1 一個世紀的經典
-
5.2 通情達理的作者
-
5.3 雄辯滔滔的論者
-
5.4 普通常識的使徒
-
5.5 弔詭真理的使者
-
5.6 散播歡樂的先知
-
-
-
下卷 後結構主義思潮下的翻譯觀照
-
6. 翻出文字的性靈──論基督教靈修著作的翻譯
-
6.1 翻譯的本質
-
6.2 譯者的意識
-
6.3 後起的生命
-
6.4 譯作的境界
-
6.5 文字的性靈
-
6.6 靈氣與人氣
-
-
7. 從對等到差異──解構詩歌翻譯的界限
-
7.1 第一種可能性:重現訊息
-
7.2 第二種可能性:文學評賞
-
7.3 第三種可能性:文學創作
-
7.4 第四種可能性:文化研究
-
7.5 第五種可能性:語言解構
-
-
8. 觀念與現象──從晚近譯本探視聖經漢譯的原文概念
-
8.1 原文的先在地位
-
8.2 原文有別於源文
-
8.3 原文權威的轉移
-
8.4 譯本超越了源文
-
8.5 讀者心中的原文
-
8.6 忠於原文的信念
-
8.7 原文、源文、譯本
-
-
9. 原文垂死,翻譯催生?──目的論、食人論與電影名稱的翻譯
-
9.1 目的論
-
9.2 食人論
-
9.3 功能至上,原文垂死
-
9.4 緊貼潮流,翻譯催生
-
-
10. 今生在來生──從電視劇主題曲的嬗變解讀《神鵰俠侶》播散的痕迹
-
10.1 經典.原著.改編
-
10.2 差異.延異.補充
-
10.3 痕迹.顯在.隱沒
-
10.4 文本.語境.重構
-
10.5 漂移.播散.轉化
-
-
-
附卷 從結構到後結構的翻譯實踐
-
I. 知覺之間──從《新造的人》到《念》
-
II. 《痕/迹》.讀者.譯者
-
III. 如何破隔?──談日記的翻譯兼序《安息日誌》
-
IV. 隱形與透明──從《荒漠的智慧》看翻譯語錄的玄機
-
V. 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中的位置
-
-
附錄
-
附錄一:基督教機構出版的盧雲著作中譯
-
附錄二:天主教機構出版的盧雲著作中譯
-
附錄三:目前沒有中譯的盧雲英語著作
-
附錄四:《神鵰俠侶》電視劇收視研究報刊資料
-
附錄五:《神鵰俠侶》電視劇主題曲研究報刊及唱片資料
-
- 引用書目
- 中外名稱對照與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