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人文」是「由人而文,由文返人」,而「人」則生於「天地」間。
「方法」是「由法而方,由方返法」,而「法」則可溯於「道」。
「論」與「學」,是「道」之經由「人」「文」,如其「方」「法」,而訂定之,所以成之;時刻迴返,時刻開顯,剎那生滅,永不停歇。
「詮釋」是「話語的進入」,進一步使得「話語瓦解」,因之而有「意義的釋放」。
再者,由於「意義的釋放」,調適而上遂於「道」,就在這「存有學的探源」活動中,才有「道的光照」。
有了「道的光照」,才有「意的趣向」,才有「象的顯現」;進而才有「形的構造」,才有「言的執定」。「道」、「意」、「象」、「形」、「言」這五個層次是彼此迴環相生,相續不已的歷程,如船山學所說,他們是「互藏以為宅,交發以為用」的,這裡隱涵著獨特的「詮釋學的迴圈」。
「方法」是「由法而方,由方返法」,而「法」則可溯於「道」。
「論」與「學」,是「道」之經由「人」「文」,如其「方」「法」,而訂定之,所以成之;時刻迴返,時刻開顯,剎那生滅,永不停歇。
「詮釋」是「話語的進入」,進一步使得「話語瓦解」,因之而有「意義的釋放」。
再者,由於「意義的釋放」,調適而上遂於「道」,就在這「存有學的探源」活動中,才有「道的光照」。
有了「道的光照」,才有「意的趣向」,才有「象的顯現」;進而才有「形的構造」,才有「言的執定」。「道」、「意」、「象」、「形」、「言」這五個層次是彼此迴環相生,相續不已的歷程,如船山學所說,他們是「互藏以為宅,交發以為用」的,這裡隱涵著獨特的「詮釋學的迴圈」。
- 《中國人文詮釋學:「生活世界」與「意義詮釋」》代序
- 原版序
-
第一章 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異同
-
一、科學指的是經由嚴格、合理的程序步驟而構成的系統性學問
-
二、整個學問和文化傳承之間要有連結
-
三、人文是以人為本,以文為末,以本貫末
-
四、人文學的目的在於讓人能安身立命
-
五、從人文學的特質去解析,展開人文學的態度、方法,達到最終目的
-
六、自然科學理解世界是「主體對象化」的理解,是「我與它」的關係;人文學則是「生息互動感通」的理解,是「我與你」的關係
-
七、自然科學與人文學二者態度的誤用產生不相應的結果
-
八、人文學客觀性的證實來自大家心靈上的共同認定;自然科學客觀性的證實來自於它的運作的可重複性
-
九、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的目的都在正德、利用、厚生,而人文學的重點在正德,自然科學的重點在利用、厚生
-
十、「熟者使生,生者使熟」,讓熟悉的東西回到陌生而去了解
-
十一、人文學和自然科學的區分在於人對自由的渴求、人也會墮落
-
十二、從無明到超越──仁心的凸顯
-
十三、價值的挺立──人文學建構的基礎
-
十四、理念的追求──人文學的核心
-
十五、生命的感通互動──方法的進入
-
十六、問題與討論
-
-
第二章 方法、方法論與方法論意識──兼及於中西哲學之比較的一些問題
-
一、哲學是智慧的開顯和真理的追求
-
二、「方」是具體解決問題的技術,「法」是普遍而客觀的形式法則
-
三、方法不是萬能,所有的方法都與人內在的心靈相關
-
四、「加上『科學』就很科學」,是對學問、方法的一種迷思
-
五、自然科學的特點在於「攝質歸量」,人文科學的特質是「由量返質,以質為本」
-
六、方法論的涵義及層次﹕「方法」、「方法論」、「方法論意識」
-
七、方法是多元而一統,統攝於「道」
-
八、道是宇宙萬有一切化育、一切存在之源
-
九、東方哲學的連續與西方哲學的斷裂問題
-
十、方法的最高境界:知幾其神乎
-
十一、「道」統攝方法論,下及於經驗世界
-
十二、方法、方法論、方法論的最終目的:體悟學問之道
-
十三、做學問能熟,自然能知幾其神乎
-
十四、真正的生命是內在生命位階的自我理解和體會
-
十五、方法論意識是一隱含生命心靈深處的指向
-
十六、方法論意識的最高境界,可以「上通於道,下達於明」
-
-
第三章 人是世界的參贊者、詮釋者
-
一、華人文化傳統裡的天、地、人
-
二、華人文化傳統裡的理想向度:內聖與外王
-
三、西方的哲學主流傳統:人是理性的動物
-
四、中國的重德傳統和西方的理智傳統
-
五、西方的神祕主義傳統和中國的生息感通的傳統
-
六、西方近代哲學的基礎性座標:我思故我在
-
七、啟蒙時代:西方理智主義傳統的轉向
-
八、西方的現代性起源:外顯的理智主義傳統
-
九、中國的人文主義和西方的人本主義
-
十、「覺知」是從「意識之前」到「意識所及」的過程
-
十一、「覺知」不只涉及於方法論,而且是存有論的問題
-
十二、穿破表象、覺知實象,即此實象即是本體
-
十三、「氣」聚而成「質」,「質」構而成「形」,論其形而成器
-
十四、「仁」是存在的道德真實感,是一根源性的、實存的、感通的關係
-
-
第四章 語言:存有之道落實於人間世的居宅
-
一、東西方文化型態異同的區別
-
二、通過話語系統,以參贊、詮釋世界
-
三、從「不可說」到「可說」,而「說出」對象
-
四、話語的異化與人的意趣、利益、趨向、貪取密切相關及其銷解之可能
-
五、「語言」使對象從主體脫離出來成為決定了的定象,因而也漸離了「道宅」
-
六、尊道而貴德﹕回溯到存有之道本源,重視內在的本性
-
七、通過後設的語言活動去反省語言活動的異化與限制
-
八、道家不只是主觀境界的形而上學,而是一存有的治療學
-
九、「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佛教的治本之道
-
十、道通為一﹕「道」與「言」互藏以為宅
-
十一、學問要旁通、要統攝,要真積力久則入
-
十二、儒家強調「克己復禮為仁」,道家則強調「尊道而貴德」
-
十三、儒家強調人文的自覺,道家強調歸返自然;道家具有解構與瓦解的力量
-
-
第五章 道(存有):語言調適而上遂的本源
-
一、「道與言」﹕道顯為象、言以定形
-
二、「道與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
三、「回溯於道,下返於形」﹕存有論的回歸與知識論的論定
-
四、語言的異化、拖曳衍生嚴重的「倒反」狀態,即「亡其宅」的狀態
-
五、語言如何經由「遮撥」、「遣除」、「治療」的過程,調適而上遂於道
-
六、「回溯於道」不是話語脈絡逐項的遞進,而是話語的撤除與異化的療治
-
七、「上遂於道」、「心凝形釋」﹕異化的克服
-
八、中西方哲學觀點的異同﹕「無言之境」與「話語之源」
-
九、中西方哲學「天道論」、「心性論」與「存有論」、「知識論」的異同
-
十、「生命與價值的一致性」與「存在與思維的一致性」之對比
-
-
第六章 註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關於哲學解釋學的一些基礎性理解
-
一、「說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釋」是內在理由的闡發
-
二、理論邏輯次序之先後,重點在於「內在的契入理解」﹔時間歷程次序之先後,重點在於「實際行動的進程」
-
三、進行解釋時,理論邏輯之次序與時間歷程之次序,是一體的兩面,有一種互動關係,即所謂「解釋學的循環」
-
四、詮釋的層級──第一層:「言」(語句的記憶);第二層:「構」(結構的把握)
-
五、詮釋的層級──第三層:「象」(想像的發揮);第四層:「意」(心靈的指向)
-
六、詮釋的層級──第五層:「道」(總體的根源)
-
七、學問之道:需先穿透語言、文字的遮蔽,上通於道,再由道而開顯
-
八、「詮釋」是站在某個「視點」展開的理解活動,再給出一套語言文字符號的建構
-
九、學問須見「道」:因而通之,皆可以造乎君子之道
-
十、由「技」進乎「道」──學問不能停留在「語句、結構」層次,要到達「道」的層次
-
十一、因道而開顯──王夫之「造乎其道」的詮釋學
-
十二、結語:跨過「語句」的層次,而直接到達「道」的層次
-
-
第七章 「言」與「默」:從「可說」到「不可說」
-
一、前言:「默」──渾然忘我的無形之境
-
二、「有、動、言、可說」權利的、利益的話語之域;「無、靜、默、不可說」生命的、實存的覺知之境
-
三、道:「境識俱泯」即存有的根源,就是意識前的「不可說」之境
-
四、象:「境識俱顯」即存有的彰顯,就是純粹意識活動的「可說」之境
-
五、形:「以識執境」即存有的執定,就是「名以定形」,意識所及的「說」之境
-
六、物:即「物論勃興」,說出一切存在事物的境地
-
七、從「言」到「默」,從「可說」到「不可說」是意味的體會
-
八、穿透表達的藩籬,體會表達之上的實象
-
九、名實論爭:正名以求實(儒家)、無名以就實(道家)、循名以責實(法家)、辯名以爭實(名家)
-
十、以人文通識的涵養,屏除科學主義的弊端,回到真存實感的覺知
-
十一、境界形態的保存──安時處順,哀樂不入
-
-
第八章 「建構」、「瓦解」與「開顯」︰一個東西方哲學對比的觀點
-
一、存有論與道論的對比:西方由「共相的昇進」推於至高無上的存在;中國由「生命的交融」感而遂通
-
二、建構的理解:西方傳統為「話語系統的客觀論定」,中國傳統為「氣的絪縕造化」
-
三、建構必須涉及「上通於道」與「下及於物」兩個基礎
-
四、瓦解活動的展開:將「已論之物」還原至「未論之物」
-
五、上通於道必須經過體道的活動,使道的光照化掉知識系統的執著與染污
-
六、體道的原則:「開權顯實」──瓦解暫時的表達系統,開顯了經常的真實的本體
-
七、先立乎其大是體道的優先性,而體道活動預取於經驗的實在性
-
八、體道活動是循環的︰上通於道又下及於物,下及於物又上通於道,上通於道而有存有論的光照
-
九、「由心到物,由物上及道」與「由心體道」兩條體道途徑︰程朱學與陸王學之異
-
十、「先立乎其大」所導生的「瓦解」與「重建」
-
十一、由物上及道,對已論之物的認識必先預取於未論之物的狀態,而未論之物必須預取於道︰程朱體系的核心
-
十二、新的「別子為宗」︰牟宗三先生理論的核心及其限制
-
十三、由體道活動進行的批判、瓦解活動,是原建構的反省,是新建構的基礎︰道家老子、莊子的反省
-
十四、「至誠如神」,「涵養主靜」與「格物窮理」︰孔子和朱熹的反省
-
十五、宗教命令、教條化規定,都是體道之歧途︰放棄自由不能真正獲取生命的安頓,必須從瓦解中展開批評和治療
-
十六、《道言論》的總結
-
- 附錄一 「存在覺知、話語建構及其瓦解」之問題討論
- 附錄二 後新儒學的建構之一──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詮釋
- 附錄三 當代中國哲學思維向度之理論反思
- 重要字詞及人名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