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案頭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臺藝術之遞進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13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9860399233
湯顯祖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可比擬西方的莎士比亞
本書深入觀察《牡丹亭》在不同演出模式的遞嬗中詮釋重心的變化
湯顯祖的《牡丹亭》自明萬曆年間完稿以來一直是歌樓舞筵中膾炙人口的劇目。原作辭情之雄奇瑰麗深深撼動人心,然其戲劇結構上不同流俗的獨創特質,卻也引發了後世曲家的注意以及批評。
本書第一部分探討《牡丹亭》原始文本各層面展現之原創性格。湯顯祖透過《牡丹亭》探索戲劇藝術在形式與意境上自由發抒之諸多可能性,不受既定意識形態拘束之創作態度,正是其得以表達宏觀戲劇情境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探討晚明吳中文人對《牡丹亭》的改編活動,以馮夢龍改本《三會親風流夢》為主要探索對象。對於晚明文人改編《牡丹亭》動機與過程之探索,具現了此一時期崑腔擁護者如何藉由重新建構傳統「經典」之規範性,以達成創造正統傳奇典範之實際行動。
第三部分選擇在崑劇舞臺上最為常見的幾個折子戲片段:〈游園.驚夢〉、〈堆花〉、〈尋夢〉及〈拾畫.叫畫〉等,探索《牡丹亭》自崑山腔成為主流劇種以後,場上演出模式之發展演變,並兼及現當代新編《牡丹亭》經典作品。一部《牡丹亭》的改編史,反映了一向被視為「曲高和寡」的崑劇,在近代中國面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巨變時,於罅隙中尋求發展重生的多重路徑。
本書深入觀察《牡丹亭》在不同演出模式的遞嬗中詮釋重心的變化
湯顯祖的《牡丹亭》自明萬曆年間完稿以來一直是歌樓舞筵中膾炙人口的劇目。原作辭情之雄奇瑰麗深深撼動人心,然其戲劇結構上不同流俗的獨創特質,卻也引發了後世曲家的注意以及批評。
本書第一部分探討《牡丹亭》原始文本各層面展現之原創性格。湯顯祖透過《牡丹亭》探索戲劇藝術在形式與意境上自由發抒之諸多可能性,不受既定意識形態拘束之創作態度,正是其得以表達宏觀戲劇情境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探討晚明吳中文人對《牡丹亭》的改編活動,以馮夢龍改本《三會親風流夢》為主要探索對象。對於晚明文人改編《牡丹亭》動機與過程之探索,具現了此一時期崑腔擁護者如何藉由重新建構傳統「經典」之規範性,以達成創造正統傳奇典範之實際行動。
第三部分選擇在崑劇舞臺上最為常見的幾個折子戲片段:〈游園.驚夢〉、〈堆花〉、〈尋夢〉及〈拾畫.叫畫〉等,探索《牡丹亭》自崑山腔成為主流劇種以後,場上演出模式之發展演變,並兼及現當代新編《牡丹亭》經典作品。一部《牡丹亭》的改編史,反映了一向被視為「曲高和寡」的崑劇,在近代中國面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巨變時,於罅隙中尋求發展重生的多重路徑。
- 誌謝
- 序
-
壹、湯顯祖《牡丹亭》之戲劇性
-
一、導論
-
二、身命圓滿的追求
-
三、呈現多重生命經驗的史詩架構
-
四、「淺深、濃淡、雅俗之間」──《牡丹亭》的戲劇語言
-
五、《牡丹亭》之人物塑造
-
六、《牡丹亭》科介表演之設計特色
-
-
貳、晚明《牡丹亭》文人改本之戲劇性
-
一、導論
-
二、晚明文人改編《牡丹亭》之概況
-
三、《風流夢》對《牡丹亭》之改編
-
四、《風流夢》舞臺藝術之構思
-
-
參、崑劇《牡丹亭》折子戲舞臺藝術之遞進
-
一、導論
-
二、由全本戲到折子戲
-
三、崑劇《牡丹亭》折子戲劇目之發展
-
四、崑劇折子戲《牡丹亭.驚夢》之演變
-
五、「堆花」表演之溯源與發展
-
六、生旦獨腳戲:〈尋夢〉與〈拾叫〉
-
- 肆、餘論
- 參考書目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03/9923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