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人以德治國二千多年未果,於是發起洋務、新文化、五四等運動全面西化,但一群西方有識之士卻人棄我取,以耶教信仰、騎士精神和紳士文化探索孔孟之道。由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甚深,所以被稱為「洋儒」或「中國通」。經過幾百年的歷練和傳承,這些傳教士、外交官和官學生終於找出中西文化墮落的主因,在自己的崗位上試驗令人真心行善的方法,並成功用於社會治理以促進人民幸福。
作者搜集了大量有關個案,把儒家士人和英國紳士的文化涵養解剖清楚,找出為官所需品德和知行合一的方法,重現幾代洋儒的心路歷程,解釋中國通「積極不干預」的原意,描繪他們治理社會的各種基本招數。
「過去學界討論「積極不干預」主要集中在經濟學層面,對於其他學科層面如政治、社會、哲學、文化等方面則較少涉及。這是筆者第一次讀到經濟學以外的學科對「積極不干預」的全面闡釋,可說是一本相當難得的著作。」
—饒美蛟榮休講座教授(嶺南大學)
「洋儒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黃兆輝博士耗費多年時間研究洋儒的政治經濟哲學,本書對中國研究、港澳政治經濟發展及大中華的歷史發展,都有莫大裨益。」
—盧兆興教授(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本書精彩之處在於,作者對「積極不干預」作出新的解讀,剖析當時的港督和高級官員,如何在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之間尋求平衡,在當時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如何造就了一個善治的奇跡。」
—陳卓華副教授(澳門理工學院)
作者搜集了大量有關個案,把儒家士人和英國紳士的文化涵養解剖清楚,找出為官所需品德和知行合一的方法,重現幾代洋儒的心路歷程,解釋中國通「積極不干預」的原意,描繪他們治理社會的各種基本招數。
「過去學界討論「積極不干預」主要集中在經濟學層面,對於其他學科層面如政治、社會、哲學、文化等方面則較少涉及。這是筆者第一次讀到經濟學以外的學科對「積極不干預」的全面闡釋,可說是一本相當難得的著作。」
—饒美蛟榮休講座教授(嶺南大學)
「洋儒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黃兆輝博士耗費多年時間研究洋儒的政治經濟哲學,本書對中國研究、港澳政治經濟發展及大中華的歷史發展,都有莫大裨益。」
—盧兆興教授(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本書精彩之處在於,作者對「積極不干預」作出新的解讀,剖析當時的港督和高級官員,如何在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之間尋求平衡,在當時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如何造就了一個善治的奇跡。」
—陳卓華副教授(澳門理工學院)
- 代序
- 自序
- 第一章 傳統觀點不符港英經驗
-
第二章 本書的研究問題、時段和命題
-
1. 自行訓練有品德的洋儒做官
-
2. 洋儒用西方思想理解「以德治國」
-
3. 洋儒用西方科學驗證儒學理想
-
- 第三章 洋儒與中國通的定義與文獻
-
第四章 分析洋儒與中國通的標準和框架
-
1. 英國傳統公學的「騎士型官員」
-
2.「野蠻人模式」的「擺架子官員」
-
3.「阿諾德模式」的「顯公義官員」
-
4.「體育競技模式」的「開拓型官員」
-
5.「顯公義官員」推動「積極的自由」
-
6.「開拓型官員」變身「英式士大夫」
-
- 第五章 兩代洋儒如何走出中式倫理困局
- 第六章 從兩國傳統中解開儒學淪落之謎
- 第七章 洋儒不重蹈士人覆轍被權貴排擠
- 第八章 洋儒不再透過信仰產生積極自由
- 第九章 洋儒從明末士人看到西方的未來
- 第十章 洋儒幫助士人提升道德認知能力
- 第十一章 士人的骨氣從清末開始每況愈下
- 第十二章 中國通重新思考如何再以德治國
- 第十三章 官學生被培養成為洋儒和中國通
-
第十四章 港英政府中國通的五個管治招數
-
招數一:分隔補充
-
招數二:化敵為友
-
招數三:上滲扶貧
-
招數四:勾而不結
-
招數五:複合配方
-
-
第十五章 七個政策範疇中的四個階段演變
-
1. 一地兩制的演變:從極度矛盾到通情達理
-
2. 法律制度的演變:從人治法治對立到協同
-
3. 教育政策的演變:從訓練翻譯到培育紳士
-
4. 公共衛生的演變:從水土不服到五星醫護
-
5. 經濟政策的演變:從民生發展到亞洲小龍
-
6. 創意產業的演變:從零影視到東方荷里活
-
7. 治安管理的演變:從軍警弄權到蜚聲國際
-
- 第十六章 結論
- 附錄:歷任港督背景概覽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8237/067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