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865458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遊牧文明野蠻、粗魯,充滿暴力?
摘下中華有色眼鏡,從文明的遊牧史觀出發——
中國史不過是中國人天真浪漫的幻想!
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才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

大部分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都會有「遊牧民族雖然軍事力量強,但野蠻、粗魯、暴力」的既定印象。然而這只是戴著中華思想的有色眼鏡來看的結果。

《文明的遊牧史觀》這本書告訴我們,遊牧文明其實是歷史的驅動力。所謂「軍事力量」,是當時科學技術與社會體系、作為群體的凝聚力、資訊蒐集能力等各式各樣要素的總和。現在世界上擁有最強軍隊的,毋庸置疑乃是美軍,它也是世界秩序的締造者和維護者,應該沒人會說他們的強悍是一種「落後、野蠻的力量」吧!

█將地圖的南北顛倒,看世界的眼光便會截然不同!
 遊牧文明是技術先進、資訊發達、富有組織力的歷史驅動力!

在支撐遊牧民族「強悍」的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畜力」。對馬、牛、駱駝等大型動物的馴育、養成、管理等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文明。另一方面,蓄力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青銅或鐵製的武器、絲綢等物品最快的運輸工具。眾所周知,即使對馬車的運用,也是西亞先於支那地區,然後才漸漸地往東傳播開來。也就是說,和馬這種「畜力」相關的技術是遊牧文明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資訊力。和定居農耕民族比較起來,遊牧民在廣大的地區中遷徙,不斷地進行見聞和調查,因此掌握了最全球化的資訊。這種資訊力也被活用在通商上。運輸能力優越、往來於各個地區間、對各地產品與市場需求瞭若指掌的遊牧民,同時也是優秀的商業民。遊牧民族的寬容性,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和開放姿態,也是與此密切相關。

軍事力量、資訊力,再加上具高度流動性與開放性的組織原理,這就是遊牧民的「驅力」。

從「文明的遊牧史觀」重新看待中國,會如何逆轉出一部中國史呢?作者指出,在今日中國中心地區產生了黃河文明固然是事實,但考古學指出,這個古代文明與現在的「中國人」之間的關聯,不管在文化上,或是人種上,都早已斷絕殆盡。跟現代的希臘人,與古代希臘文明之間並沒有關聯是一樣的道理。

█「漢文明」並非普遍性的世界文明,而是一個地方文明。
 「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今天的讀者多以中國為「中心」,所以歐亞就變成了「邊陲」。這種世界觀其實是奠基在「漢民族」這種二十世紀初期才出現的假設之上。真相是,根本沒有「漢民族」這種東西,是歐亞興起的各個文明,不斷向黃河流域遷徙,才形成今日的樣貌。所以「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從「歐亞史」的觀點來看,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分布範圍東起西伯利亞、西到歐洲世界,文化與人種繁多,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相對於此,所謂「漢文明」不過是以所謂的「中原」為中心,相當地方性且侷限的一個文明。故此,與其說「漢文明」是普遍性的世界文明之一,倒不如把它想成是一個地方文明,才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若追溯中國地區的歷史,則會發現,它進行跨歐亞交易、在國際文化上大放異彩的唐、被認為是世界最大帝國的蒙古帝國(元)和清等,這些繁榮的國度都堪稱為名符其實的「亞洲大帝國」。但是,它們全都是非漢民族所建立的征服王朝;從這些看來,不受漢民族中心主義控制、而是由異民族的國際主義所統治時,才是所謂「中國」最繁榮的時代,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中國史」還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它屬於一種「被害者史觀」。在這種史觀裡,「漢民族」常常遭到異民族所侵略;近代以前是北方遊牧民族,近代以後則是跨海而來的西洋列強以及日本,這些都被他們描繪為「敵人」。可是,我們試著深入思考便會發現,「支那地區乃是某個特定民族的居所」這種主張根本就不成立。擁有不同根源、文化與生活型態的集團,進行流動,不斷重複著繁榮與改變的過程,這樣的歐亞大陸史,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身為日本籍蒙古學者,作者的看法是:以所謂漢民族為中心的「中國史」,在充滿地域性的狹隘同時,不過是混合了他們自己普遍相信的世界觀,以及被害者意識的產物罷了。正因為此,今天的支那地區才出現名為「中國史」與「中華文明」的束縛。而今天的中國,似乎越發被所謂的「中華思想」所囚禁。
  • 序章 讓我們試著翻轉中國史
    • 一、想像的「中國四千年史」
      • 名為「中國史」與「中華文明」的束縛
      • 異民族統治下的繁榮
      • 伸縮自如的自我中心史觀
    • 二、文明史觀與遊牧史觀
      • 來自文明史觀的思考
      • 歷史的驅動力――遊牧
      • 想像的「中華文明」
      • 與孔子教誨背道而馳
    • 三、意圖蛻變成海洋文明的中國
      • 跟不上海洋近代化腳步的中國
      • 對「東夷」日本近代化的矛盾心理
  • 第一章 「漢民族」是什麼?
    • 一、使用「漢字」系統的人們
      • 漢字與漢人
      • 包含各式各樣人種型態的「漢人」
      • 壯侗語系言語的殘渣
      • 遭到整批取代的「漢人」
    • 二、東亞大陸的人群遷徙
      • 建立黃河文明的人被逐往南方
      • 封閉在陸地上的民族
      • 今日「漢民族」概念的創造與想像
    • 三、馬克思發展階段說的移植
      • 用文物硬套假說的歷史捏造
      • 貧困的黃河文明帶來的專制主義
      • 逆轉的史觀
  • 第二章 草原上誕生的文明
    • 一、文明的遊牧史觀
      • 「草原文明」與「遊牧文明」
      • 「中國」和「支那」有何不同?
      • 名為歐亞大陸的世界
      • 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態史觀」
      • 沙漠的文明
    • 二、青銅器文明
      • 在草原誕生的冶金文明
      •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之謎
      • 與中原並行存在的鄂爾多斯文明
    • 三、古代遊牧民留下的遺跡
      • 古墳與鹿石之謎
      • 馴鹿文化圈的神聖符號
      • 黃金之柱與鹿石信仰
  • 第三章 「西邊的斯基泰、東邊的匈奴」與支那道教
    • 一、遊牧民是怎樣的一群人?
      • 封閉的象徵――萬里長城
      • 從蒙古高原到多瑙河的共通文化
    • 二、由東向西前進的斯基泰
      • 希羅多德《歷史》的記錄
      • 匈奴與匈人是同源同族嗎?
    • 三、匈奴時代的支那
      • 迥然相異的女性觀
      • 匈奴時代的支那道教
      • 法輪功與道教的類似性
  • 第四章 唐絕非「漢民族」的國家
    • 一、中央歐亞的突厥化
      • 突厥帝國與唐的歷史關係
      • 胡人的胡州
      • 象徵大地母神的於都斤之地
      • 蒙古高原最古老的遊牧民文字
      • 從嘎仙洞刻文回看鮮卑源流
      • 遊牧民的紀念碑――石人
      • 唐從中亞撤退
      • 歐亞東部的國際性
      • 遊牧民的弱點
    • 二、中央歐亞的伊斯蘭化
      • 從西方誕生的宗教盛行
      • 伊斯蘭的滲透
      • 「獅子王」碑的發現
      • 「西域」的虛構
      • 石人再次回歸草原
  • 第五章 三個帝國鼎立的時代
    • 一、遼、西夏與宋並存的時代
      • 「國王的耳朵是驢耳朵」
      • 大契丹國的興亡
      • 「死不認輸中華思想」的起源
    • 二、熱愛「塔」的契丹
      • 融合農耕與遊牧所產生的獨特文化
      • 造塔的時代
    • 三、寬容的西夏(党項)和元朝
      • 西夏石窟的蓮華藻井
      • 關於西夏文字
      • 翁牛特草原的墓誌銘
    • 四、富含多樣文明的蒙古帝國
      • 受蒙古人接納的禁慾藏傳佛教
      • 基督教的紮根
      • 伊斯蘭教的活躍
      • 持有「言語」和文字的意義
  • 第六章 最後的歐亞帝國――清
    • 一、女真人建立的金國與後金國
      • 重視禮節的遊牧民
      • 蒙古人眼中的滿洲人是何形象?
      • 滿洲的源流與扭曲的宋中心史觀
      • 朱子學與漢字
      • Manchu(滿洲)的崛起
    • 二、滿洲人的根源從何而來?
      • 與漢族相異的滿蒙之「血」
      • 漢裔旗人
      • 成為神的皇帝
    • 三、滿洲是從何時開始變成地名的?
      • 日本人的滿洲經驗
      • 創建中國現代文化的滿洲人
      • 借用關羽之威
  • 終章 現在的中國正遭到歷史復仇
    • 一、「宗教等於鴉片」的馬克思主義與專制主義思想
      • 從文明史來看,漢人政權有著共通的弱點
      • 追求現世利益的中國人宗教觀
      • 佛教不曾在中國本土落地生根
      • 在蒙古高原上生根的基督教
      • 祕密結社化的伊斯蘭教
      • 世界帝國蒙古與宗教
      • 排外的明朝支那,在文化上是一片荒蕪
      • 源自「文殊菩薩」的大清,是個開放的國家
    • 二、今日依然持續的宗教衝突
      • 宗教大國中國的矛盾
      • 漢人為什麼害怕宗教?
  • 後記
  • 「文明的遊牧史觀」研究序說――文庫版代後記
  • 文庫版解說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