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作家、詩人、學者石計生教授,融合社會學理性分析和詩人的感性抒發,再次以獨到的觀點仔細爬梳西方理論。從德國哲學家班雅明的城市與閒逛者意象,到法蘭克福學派的盧卡奇揉合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心理學而成的美學理論,融入自身做為創作者的生活、心境及比較道家哲學實踐,細讀台灣當代大詩人楊牧詩作,逐步發展出原創的藝術創作「詩空間」作者理論,解讀本土藝術家朱銘與蔡瑞月的作品。又藉西方與東方的哲學辯證解讀極具象徵意義的三島由紀夫作品《豐饒之海》,並以詩作及照片的藝術性與詩性為引,探索詩、攝影和拉剛跋的裝置藝術。
本書既廣且深地融會貫通東西方美學、哲學與台灣藝術作品,重新闡釋理論,也跨越了理論分析與文學創作的疆界。
本書特色
1. 融合西方社會學、美學理論,結合東方道家哲思,跨領域閱讀。
2. 以融合東西方的獨特美學觀點解讀本地詩人與藝術家,如楊牧、朱銘、蔡瑞月等,以及日本知名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擴及攝影和裝置藝術領域。
本書既廣且深地融會貫通東西方美學、哲學與台灣藝術作品,重新闡釋理論,也跨越了理論分析與文學創作的疆界。
本書特色
1. 融合西方社會學、美學理論,結合東方道家哲思,跨領域閱讀。
2. 以融合東西方的獨特美學觀點解讀本地詩人與藝術家,如楊牧、朱銘、蔡瑞月等,以及日本知名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擴及攝影和裝置藝術領域。
- 自序
-
輯一 班雅明寓言詩學
-
波特萊爾的練劍術──巴黎城漫步與現代詩創作
-
機械捕捉的美感:從班雅明談愛森斯坦電影蒙太奇
-
以詩抵抗:現代性、貨幣經濟與拱廊街
-
動中之靜:論班雅明「閒逛者」的城市意象閱讀轉變
-
-
輯二 盧卡奇寫實主義之路
-
形式與整體:盧卡奇美學原理之研究
-
離岸之路──青年盧卡奇的靈魂與形式
-
《小說理論》──在現實的邊緣感受時代的傾斜
-
可能使命──從此超拔遇見一種寫實主義
-
-
輯三 楊牧詩美學探究
-
布爾喬亞詩學論楊牧
-
光影疊錯中的雪季身影:楊牧現代詩藝術論
-
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方法論楊牧詩
-
孤獨的幾何:楊牧詩的數學美學
-
指派的掙扎:從楊牧〈臺灣欒樹〉論「詩空間」與藝術創造力
-
-
輯四 日常生活諸藝術形式表現
-
幸而有遺忘:臺灣戰後舞蹈先驅者蔡瑞月
-
輓歌中微明的氛圍:偶遇一張澎湖天人菊照片
-
拉岡/跋:分裂自我的鏡像──評拉剛跋的偽裝裝置藝術
-
-
輯五 圓現象閱讀
-
建構「圓現象閱讀」
-
三島由紀夫與其小說《豐饒之海》的輪迴美學
-
死亡與永恆的辯證:從「人間系列──三軍」談朱銘的創作精神性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445/755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