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813256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針對二二八紀念美展提出三個問題。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殖民政權有系統地消滅台灣知識分子,並且重重地鎮壓各地民眾。為回應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對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化和紀念所發展的台灣建國運動,1993年起台灣民間與政府相繼舉辦二二八紀念美展,這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確實有助於當代台灣國族和文化認同與主體性的論述發展。

  於此首先提出的問題是:這究竟是不是如1990年代中期以後經常被提出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已經過去的「事件」,台灣人要往前看,繼續走下去?第二個問題是:「女性」和「女性身體」如何以及為什麼被納入這個敘述,以致再度被遺忘?第三個問題則是:像二二八這樣的歷史事件的力量,會對文化帶來什麼負面影響?美學實踐如何對見證和轉化的過程提出貢獻?

  二二八事件不應只是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也是一種歷史和政治的創傷。創傷會帶來長期、未知和無邊無際的影響,而一再回來干擾,甚至到今日。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訪二二八記憶形成的過程,在此論述中則是透過當代藝術的途徑,謹慎地找出它作為一種創傷的結構和機制,而非僅只將它視為一個創傷事件。同時,筆者也想指出,透過二二八紀念活動和歷史化所形構的新台灣國家論述,事實上是父權下的產物,具有非常嚴格的邊界,它讓台灣對二二八事件中菁英男性受難者以外的女性和其他人完全被遺忘,或是被短暫地紀念,然後很快地又被遺忘。

  創傷的力量來自於佛洛伊德所發現的機制,這機制不僅造成個人心理上的痛苦,也對文化認同和傳統的形塑有所影響,亦即:早期創傷——防衛——潛伏——精神官能症爆發——受壓抑的局部復返。本書會說明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的記憶形成過程中,如何一再重複這個創傷結構的循環。筆者的建議則是,二二八事件具有創傷的性質,只有透過見證和聆聽創傷,這個創傷的循環才有可能轉變。

本書特色

  一、首部以針對二二八事件與紀念美展所呈現的藝術、文學作品的美學實踐,爬梳當代台灣國族和文化認同與主體性的專論。

  二、批判現行普遍的「紀念」形式與困境,提出應具有更深沉的文化意義與企圖,以及理解二二八事件歷史化的脈絡與發展,並見證和感同身受地聆聽,創傷才能獲得實質的轉換與達到紀念的目的。

三、本書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創傷理論」,並從女性主義文化理論,試圖在家父長制的社會下,找回二二八事件中消失了的女性主體。
  • 序 一篇非常個人的介紹|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
  • 引言
  • 第一部 二二八事件與文化記憶的形成
    • 第一章 紀念二二八:文化記憶在台灣 1987至2004年
      • 第一節 文化記憶如何形成之理論
      • 第二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形塑的歷史和政治脈絡簡述
      • 第三節 量繪1987至2004年二二八文化記憶的形成
      • 第四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一期:1987年之前
      • 第五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二期:1987至1995年
      • 第六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三期:1995至2004年
      • 第七節 結論 「敘事性的戀物再現」:紀念二二八的記憶危機
    • 第二章 「台灣美術」:二二八紀念美展的國族意識和美學政治
      • 第一節 二二八紀念美展的論述分析
      • 第二節 「台灣美術」是「台灣畫派」或「台灣畫」的「台灣意識」
      • 第三節 「台灣美術」是台灣、當代和國際前衛的文化混種
      • 第四節 「台灣美術」是瓦解的左派、表現主義和社會寫實的中國木刻版畫傳統
      • 第五節 回到「台灣美術」是「差異」的「台灣畫派」和「台灣畫」
      • 第六節 結論
    • 第三章 「悲情昇華」與新台灣國家的美學再現
      • 第一節 一個新台灣國家的降臨
      • 第二節 說出被禁止的二二八記憶和歷史:重塑新台灣國家的過往歷史
      • 第三節 二二八男性受難者的平反:塑造一個父權和民族中心主義的新台灣國家之新國家主體
      • 第四節 受難的女性化:讓新國家和國家主體趨於完美且完整
      • 第五節 拒絕離開的創傷和一些「未竟事務」
  • 第二部 理論性的重新檢視
    • 第四章 國家,國族主義和消失的女性
      • 第一節 台灣作為母土(Mother-land)
      • 第二節 以異性戀和家父長制所建構的新台灣國家
      • 第三節 性別差異的國族主義
      • 第四節 透過書寫,找回消失的女性
    • 第五章 二二八歷史與政治創傷的理論化
      • 第一節 論述二二八事件何以是一個歷史和政治的創傷
      • 第二節 佛洛伊德對創傷結構的創見
      • 第三節 翻譯佛洛伊德:對照卡如絲與雷絲的詮釋
      • 第四節 將二二八歷史和政治創傷的結構理論化
  • 第三部 閱讀美學昇華(悲情「昇華」)
    • 第六章 閱讀二二八的美學昇華
      • 第一節 情動的動力
      • 第二節 「移情視覺」和移情作用的各種途徑
      • 第三節 「藝術作為創傷的轉渡站」和「藝術裡的跨主體性」
      • 第四節 閱讀二二八事件的美學昇華
  • 結語
  • 圖版
  • 附錄一:二二八歷史與文化再現的文獻精選
  • 附錄二:二二八紀念碑和紀念館設立時間表
  • 附錄三:二二八紀念美展一覽表
  • 參考書目
  • 編輯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