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臺灣研究領域的各個角落,無處不見伊能嘉矩留下的巨大身影。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
-
第五篇 教學設施
-
第一章 學校教育
-
第一款 倣古教育之慣例
-
第二款 新進教育之併用
-
-
第二章 教學之鼓勵與藝文之振興
-
第三章 間接的右文影響
-
第四章 圖書蒐集
-
第五章 考試
-
第一節 歲、科及鄉試、會試
-
第二節 賓興
-
第三節 試場之弊風
-
第四節 登科之鼓勵
-
附錄 月課及會課
-
-
第六章 教化之實行
-
第一節 宣講及講善書
-
第二節 記善
-
第三節 優老篤族
-
第四節 敬字紙
-
附錄 講古、演戲及歌謠
-
-
第七章 人文之特殊發展
-
-
第六篇 社會政策
-
第一章 戶口之編查
-
第二章 賑恤設施
-
第一節 養濟院
-
第二節 棲流所
-
第三節 育嬰堂
-
第四節 卹嫠局
-
附錄 奇遇叢話
-
-
第三章 健訟之戒飭
-
第四章 奢侈之矯正
-
第五章 賭博之禁制
-
第六章 禁煙之厲行
-
第七章 婢女之解放
-
第八章 犯姦之禁制
-
第九章 溺女之禁制
-
第十章 安葬之保護
-
第十一章 墳墓之保護
-
附錄 螟蛉子之殊俗
-
-
-
第七篇 特殊之祀典及信仰
-
第一章 城隍廟之崇敬
-
第二章 武廟關帝之祀典
-
第三章 天妃及其他海神之信仰
-
第四章 鄭國姓之崇祀及施琅之廟祀
-
第五章 福德正神之信仰
-
第六章 竈神之信仰
-
第七章 耕耤之典禮及祈雨
-
第八章 道教之影響
-
第九章 佛教之影響
-
-
第八篇 修志始末
-
第一章 府、縣、廳志
-
第一節 臺灣府志
-
第二節 各縣志、廳志
-
第三節 總評
-
-
第二章 臺灣通志及州、廳、縣采訪冊
-
第三章 臺灣輿圖之測繪
-
-
第九篇 經政沿革
-
第一章 地積制
-
第二章 特殊之私租
-
第三章 賦課制度
-
第一款 清賦以前
-
第二款 清賦以後
-
-
第四章 倉廒
-
-
第十篇 農工沿革
-
第一章 稻米及勸農
-
第二章 埤、圳設施
-
第三章 糖業設施
-
第四章 茶業設施
-
第五章 蠶桑及紡織
-
第六章 牛隻之保護
-
第七章 林業設施
-
第八章 腦務
-
第九章 鑛務
-
第十章 煤炭及石油之管束
-
第十一章 磺務
-
第十二章 鹽務
-
-
第十一篇 交通沿革
-
第一章 防海及船政
-
第二章 臺灣渡航之弛張
-
第三章 通信
-
第一節 郵政
-
第二節 電報
-
-
第四章 鐵路
-
第五章 築港
-
第六章 道路
-
第一節 各路之情形
-
第二節 道路之概觀
-
-
第七章 義渡
-
附錄 橋樑
-
-
第八章 臺灣近海之航路
-
第九章 海難救護
-
附錄 燈臺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