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臺灣研究領域的各個角落,無處不見伊能嘉矩留下的巨大身影。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
- 導讀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吳密察
- 導讀《臺灣文化志》的形成史與接受史 陳偉智
- 館長序
- 審訂版例言
- 臺灣文化志序(原序)
- 小序
- 伊能先生小傳
- 凡例
-
第一篇 清朝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臺灣
-
附錄 明代以後由中國人所命名之臺灣地名之變遷
-
-
第二篇 領臺原始
-
第一章 鄭氏在臺灣與清朝之勦蕩
-
第二章 靖臺之紀功及報賽
-
第一節 紀功
-
第二節 報賽
-
-
第三章 臺灣之領有
-
附錄 對施琅之優遇
-
-
-
第三篇 文治武備沿革
-
第一章 文治之規制
-
第一款 組織及權限
-
第二款 文治設施之變遷
-
第三款 司法機關
-
-
第二章 武備之規制
-
第一節 陸路及水師
-
第二節 礮臺
-
第三節 水師戰船
-
第四節 鄉兵之特制
-
-
第三章 臺灣之特制及其內容
-
第一節 官員之特別調補
-
第二節 駐臺官員之優遇
-
第三節 官員挈眷之限制
-
第四節 官場之弊痼
-
第五節 吏胥之積蠹
-
附錄 文、武之宦績
-
-
第四章 城垣之沿革
-
第一節 城垣之起源
-
第二節 臺南城
-
第三節 鳳山城
-
第四節 嘉義城
-
第五節 彰化城
-
第六節 新竹城
-
第七節 宜蘭城
-
第八節 恒春城
-
第九節 臺北城
-
第十節 臺灣城
-
第十一節 雲林城
-
第十二節 大埔城
-
第十三節 媽宮城
-
第十四節 城垣總論
-
-
第五章 地方自治行政
-
第一節 本島之地方自治
-
第二節 澎湖之特別自治
-
-
第六章 保甲及團練
-
第一節 保甲制
-
第二節 團練制
-
-
第七章 清朝之靖臺政略
-
第一節 遺才之收拾養贍及黎民之綏撫賑卹
-
第二節 宣揚朝威之鼓勵
-
第三節 薙髮令之強制
-
第四節 起初對前明之消極策略
-
第五節 尊重明代之最後史蹟
-
-
-
第四篇 治匪政策
-
第一章 治匪梗概
-
第二章 匪亂各志
-
第一節 吳球及劉却事件
-
第二節 朱一貴事件
-
第三節 吳福生事件
-
第四節 黃教事件
-
第五節 林爽文事件
-
第六節 陳周全事件
-
第七節 蔡牽及朱濆之入寇
-
第八節 高夔之陰謀
-
第九節 噶瑪蘭料匠挑夫、土匪之滋擾
-
第十節 許尚及楊良斌事件
-
第十一節 黃斗奶之滋擾
-
第十二節 張丙事件
-
第十三節 郭光侯之糾眾抗官
-
第十四節 李石事件
-
第十五節 黃位之侵擾
-
第十六節 戴潮春事件
-
第十七節 陳心婦仔並蔡顯老案
-
第十八節 施九緞事件
-
附錄 澎湖島民之習慣性搶奪
-
-
第三章 義民之鼓勵
-
第四章 匪亂之間接動機
-
第一節 匪亂與結拜訂盟
-
第二節 迷信之影響
-
-
第五章 軍器等之禁制
-
第六章 分類械鬪
-
附錄 西皮福祿之爭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