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我喜歡思奔,和陳昇的歌:寫在歌詞裡的十四堂哲學課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37626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這哪裡僅僅是音樂,這哪裡僅僅是音樂人,
這分明是一個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哲學詩人!”

從哲學家視角,認識這位自由的音樂人
──陳昇音樂創作脈絡解析──

哲學,用理性反思生命和生存的意義;
音樂,詩化的哲學,探觸邏輯概念所不可表達。

陳昇,一位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哲學詩人;
在荒謬且孤獨的數位e世代
我們聽陳昇的歌,尋找生活的意義。

「陳昇的歌,帶有許多私人的意識流和個體的記憶意涵,是織進歌者生命肌理的音符。但他歌曲所運用的追溯方式可以引發聽者的共鳴,唱出我們內心的那片沉默……」
──張穎


關於本書
在香港教授哲學與宗教的張穎博士,無意間聽到馬世芳的音樂訪談節目《馬世芳音樂五四三》。其中的受訪嘉賓是她沒聽過的臺灣音樂人——陳昇。這段音樂採訪引發了她的好奇,在聽了陳昇的幾首曲子後,她一下栽進了陳昇的音樂世界,開始被他的歌聲所吞噬。為了記錄這段瘋狂的經歷,她做了一個衝動的決定:乾脆寫些和陳昇有關的東西。張穎博士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寫下十四萬字,完成了這本書。

書中張穎博士依其深厚的哲學素養,替我們梳理出那個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哲學詩人。她以「存在主義」闡述陳昇悲劇的人生意識,用莊子理解陳昇喜劇的人生態度;更藉著陳昇的創作,提出十四個對生命的哲學探問。本書記錄了一段因音樂而魔瘋的奇幻旅程,是華語音樂難得的歌詞詮釋文本,更寫下了哲人之間的心靈交會。在音樂感性的驅動與哲學理性的思辨下,我們不但理解陳昇,同時也藉著陳昇審視自己。
  • 推薦序
    • 一朝醒來愛陳昇愛到風箏也願意私奔到擁擠的華人公寓 朱頭皮/臺灣傳奇音樂創作人
    • 心靈浪人的共心 張錦青/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 背負記憶的生活世界探險者 劉宗坤/美國德州休斯敦,律師
    • 文字的終點是音樂的始點 潘明倫/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教授
  • 推薦語
    • 陳玠安/資深樂評人
    • 傑米鹿/新媒體樂評人
    • 鍾玲/臺灣著名作家、學者;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 引子
  • 1. 民謠
  • 2. 情歌
  • 3. 歸鄉
  • 4. 宿命
  • 5. 記憶
  • 6. 孤獨
  • 7. 藍色
  • 8. 嬉戲
  • 9. 流浪
  • 10. 真實
  • 11. 男人
  • 12. 都市
  • 13. 匆忙
  • 14. 哲學
  • 後記
  • 譯名對照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