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科學教室中的教與學
現今的科學教育,在教與學方面,不再僅止於科學概念的傳遞與接收了,它的主體,更在於科學教室裡的「人」,是教師、學生,以及其蘊含的社會、語言與文化,這些都在科學知識的建構與意義化之中,分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著者蔣佳玲老師,大學就讀理科,有科學背景,為科學教育博士,本書為其近年的研究匯集,並從三大部分,很有層次地呈現科學教室裡不同角色的「人」。全書包含了:「學生小組中的社會關係」,是從科學教室裡的學生著眼;「科學教室的表徵與話語」,則將焦點拉回教師身上;「科學課程社會文化取向的發展與實踐」,著者嘗試進行科學教室裡的文化對話,並以原住民小學作為切入對象,藉此探討在科學教室裡進行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現今的科學教育,在教與學方面,不再僅止於科學概念的傳遞與接收了,它的主體,更在於科學教室裡的「人」,是教師、學生,以及其蘊含的社會、語言與文化,這些都在科學知識的建構與意義化之中,分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著者蔣佳玲老師,大學就讀理科,有科學背景,為科學教育博士,本書為其近年的研究匯集,並從三大部分,很有層次地呈現科學教室裡不同角色的「人」。全書包含了:「學生小組中的社會關係」,是從科學教室裡的學生著眼;「科學教室的表徵與話語」,則將焦點拉回教師身上;「科學課程社會文化取向的發展與實踐」,著者嘗試進行科學教室裡的文化對話,並以原住民小學作為切入對象,藉此探討在科學教室裡進行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現職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
專長
科學教學與學習
多元文化科學教育
科學語言
地球科學教育
-
第一部份 學生小組中的社會關係
-
第一章 小組行為之意義
-
1-1 學生小組工作核心性檢核表之效化與小組互動之分析
-
1-2 國小學童在不同類型科學活動中學習行為之比較
-
1-3 國小學生小組科學學習行為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
1-4 從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看小組互動
-
-
第二章 學生異質分組比較好?好在哪裡?
-
2-1 從小組任務結構、科學學術能力組成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剖析異質分組之意涵
-
2-2 他為什麼不想投入小組活動?─同儕關係影響學生科學學習之個案研究
-
-
-
第二部份 科學教師的表徵與話語
-
第三章 科學教師對文本的詮釋與表徵
-
3-1 國小科學教師對教科書的詮釋及其與教學表徵之關係
-
3-2 當理論值與實驗值不符─一個小組實驗歷程之分析
-
3-3 星星為什麼閃爍─沒給答案在科學教學中的不同意涵
-
3-4 星星為什麼閃爍─想法、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在社會脈絡中的交織
-
-
第四章 教師的說與學生的聽
-
4-1 下課之後,學生還記得什麼?─應用「回憶單」探討國小學生科學學習之研究
-
4-2 國小學生專題報告中的問與答
-
4-3 職前教師分享與溝通的延伸─數位歷程檔案在自然科教材教法課程中的運用
-
-
第五章 教師科學釋讀之話語分析
-
5-1 教師科學釋讀之話語分析─課室教學中的因果解釋
-
5-2 除了「因為…所以…」之外─國中理化教師口語敘說中因果意涵的體現
-
5-3 「因為慣性所以水離開你的手」─國中理化教師話語中的因果關係
-
-
-
第三部份 科學課程社會文化取向之發展與實踐─以原住民小學為例
-
第六章 原住民族文化導向科學課程之發展與實踐
-
6-1 Gaya與科學的對話—原住民族國小「天氣」課程之發展與實踐
-
6-2 搭起傳統知識與學校課程的橋樑─以布農族小米祭典為主軸之教學模組為例
-
6-3 「你去想像皮帶怎麼轉嘛」─原住民國小教師強調情境與圖像表徵的教學取向
-
6-4 運用平板電腦營造偏鄉原住民兒童正向成長環境
-
6-5 原住民族兒童科普營科學志工之培育
-
-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5860/75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