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以往不少有關香港社會福利發展史的研究及書籍,很多時候都是以政府作為主角,令人認為社會福利制度是建基於香港政府很科學化及理性地掌握經濟及社會趨勢,但其實香港的非政府組織提供了超過八成的福利服務,它們的服務層面比政府提供的廣闊得多,甚至動員社會不同力量去糾正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實用主義。
本書是從民間出發、以「社會主導」的視角,述說香港整體民生福利政策的歷史源流以及近六十年來的主要變化,既有介紹宏觀的政治、經濟情況變化對民生福利政策的影響,亦有從社會保障、老人服務、家庭及兒童服務、青少年服務、康復服務和社區服務等專題出發,找出民間(包括非政府組織、輿論及人物)在福利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設法掌握它們如何超越及衝破政府所訂下的框框,改變着極為傳統的福利觀念及服務,使社會福利更能展現其現代化的面貌。
本書是從民間出發、以「社會主導」的視角,述說香港整體民生福利政策的歷史源流以及近六十年來的主要變化,既有介紹宏觀的政治、經濟情況變化對民生福利政策的影響,亦有從社會保障、老人服務、家庭及兒童服務、青少年服務、康復服務和社區服務等專題出發,找出民間(包括非政府組織、輿論及人物)在福利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設法掌握它們如何超越及衝破政府所訂下的框框,改變着極為傳統的福利觀念及服務,使社會福利更能展現其現代化的面貌。
- 【新世紀香港社會研究系列】總序
- 引言
-
導論 社會福利的基本概念
-
扶貧任務的變化
-
解困任務的分析
-
扶貧與解困的重新衍繹—新右派的挑戰
-
小結
-
-
第一課題 福利的宏觀敍述:民生
-
第一章 香港民生福利的整體發展
-
二戰前的歷史遺產(1842 - 1945)
-
復原期的民生福利政策(1945 - 1957)
-
急轉彎的六十年代(1958 - 1971)
-
全面推展民生福利的七十年代
-
政治不穩定、政策不連貫的八十及九十年代
-
九七後新經濟下的民生福利:「小而彈性政府」(1997 - 2012)
-
-
第二章 社會福利政策規劃、行政及財政的演進
-
四十及五十年代:福利服務開始成為一個獨立部門
-
六十年代:低度的福利政策規劃
-
七十及八十年代:全面規劃的大變化
-
九十年代至今:規劃變為管理問題
-
-
-
第二課題 弱勢社群的福利
-
第三章 社會保障政策
-
五十及六十年代:實物救濟為主
-
七十及八十年代:公共援助的設立及爭取中央公積金
-
九十年代至今的扶貧及退休保障爭論
-
-
第四章 家庭與兒童福利
-
婦女運動及政策改革
-
兒童福利的保障
-
家庭政策的倡導及現實限制
-
-
第五章 青少年服務
-
戰後至五十年代:基本社會教化工作的提供
-
六十及七十年代:文化衝擊與青少年犯罪問題
-
八十及九十年代:政治挑戰及青年議會的成立
-
九七之後
-
-
第六章 安老服務與人口老化問題
-
六十年代:傳統觀念下的漠視
-
七十年代:改弦換轍的政策取向
-
八十至九十年代:服務的急切發展
-
九七後的問題:人口老化、退休保障與社區照顧
-
-
第七章 康復服務
-
香港康復服務的早期歷史發展
-
正常化的成長期:七十年代的第一份康復政策文件
-
九十年代及回歸後:第二及第三份康復政策文件
-
備受歧視的精神康復工作
-
-
第八章 社區發展
-
如何理解社區?
-
社區主導下的福利:五十及六十年代的社區發展
-
社區建設與社會行動:七十年代的社區工作
-
地區政治的出現與社區發展的倒退:八十及九十年代
-
九七後的社區工作:社區經濟
-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