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概述了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未上山下鄉口號的提出和演變,到文革中如何裂變成一個涉及兩千萬學子的政治運動及其被迫終止的過程。從建國後第一個「知青明星」與當局刻意樹立的知青典型,到文革中首批插隊知青及最後一批下鄉知青的考證,都有著詳細的描述。尤其是著重講述了文革期間,上千萬學子是如何在狂熱的信仰驅使和社會各階層鼓動下,不得不中斷學業,主動或被迫奔赴農村農場的情景。此外,還披露探討了毛澤東「12.22」指示發表的經過與真偽。用大量的事實揭示了上山下鄉運動對國家社會和家庭個人的危害……
本書特色
文中引用大量珍貴史料,以及近百名親歷這一過程的知青講述的切身經歷。一套五冊,有關知青曾發生過的客觀事實事例,全景式的揭示從一九五五年至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上山下鄉運動對兩千多萬知青的學業、青春、愛情及回城後的就業、婚姻、養老等身心的傷害或摧殘。從而讓人們看到這一空前絕後的人類大遷徙運動,對國家、民族及經濟發展的重大損失和影響。以冀望後人能牢記這一近乎野蠻行徑對人類文明踐踏的教訓。
本書特色
文中引用大量珍貴史料,以及近百名親歷這一過程的知青講述的切身經歷。一套五冊,有關知青曾發生過的客觀事實事例,全景式的揭示從一九五五年至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上山下鄉運動對兩千多萬知青的學業、青春、愛情及回城後的就業、婚姻、養老等身心的傷害或摧殘。從而讓人們看到這一空前絕後的人類大遷徙運動,對國家、民族及經濟發展的重大損失和影響。以冀望後人能牢記這一近乎野蠻行徑對人類文明踐踏的教訓。
名羅玉良。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和廣西作家協會會員。1954年生人。1969年不足16歲下鄉到海南生產建設兵團, 1974年返城後,自學獲得大學本科文憑。後在鐵路系統宣傳部門工作多年,所寫的報告文學和文學作品等,曾先後獲得中國鐵路和自治區二三等獎。
- 序 言 一代人血淚凝聚的青春追問
-
第一章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鄉裂變概況
-
第一節 一個影響兩千萬知青命運的口號
-
第二節 一份申請點燃全國上山下鄉篝火
-
第三節 第一個高小回鄉務農的知青明星
-
第四節 五十年代末樹起的三位知青典型
-
第五節 下鄉成了打擊黑五類子女的大棒
-
-
第二章 瘋狂激情的紅衛兵上山下鄉表演
-
第一節 文革初期紅衛兵勒令的上山下鄉
-
第二節 文革初期首位插隊落戶的紅衛兵
-
第三節 文革初首批上山下鄉知青的存疑
-
第四節 北京何方方掀起的上山下鄉熱潮
-
第五節 赴西雙版納的首批北京55名知青
-
-
第三章 12.22指示發表經過和隱藏內幕
-
第一節 文革中毛澤東決定下放知青動機
-
第二節 全國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的背景
-
第三節 毛澤東12.22指示是如何發表的
-
第四節 關於12.22指示真偽的諸多探討
-
第五節 各地湧現的表忠歡呼和誓師情景
-
-
第四章 聖旨降臨後引發的下鄉動員狂潮
-
第一節 因為文革被迫中斷學業的老三屆
-
第二節 難逃厄運沒有中學知識的新五屆
-
第三節 狂熱學子豪情滿懷的表決心血書
-
第四節 招工人員巧舌如簧欺騙性的誘惑
-
第五節 各級組織帶有指令威脅性的動員
-
-
第五章 不同心態的上山下鄉知青表現
-
第一節 積極要求上山下鄉的熱血知青
-
第二節 無可奈何走向廣闊天地的知青
-
第三節 跟隨大流上山下鄉的平民子女
-
第四節 悲哀的黑五類子女與家庭決裂
-
第五節 被迫扶老攜幼舉家下鄉的知青
-
-
第六章 面對下鄉狂潮表現各異的家庭
-
第一節 主動送子女上山下鄉的家長
-
第二節 無奈送子女上山下鄉的家長
-
第三節 無緣送子女上山下鄉的家長
-
第四節 被上山下鄉狂潮撕裂的親情
-
第五節 知青與家長難捨難分的告別
-
-
第七章 為上山下鄉而運轉的社會架構
-
第一節 為鼓動知青而創作的歌曲電影
-
第二節 為誘騙知青而組織的講用報告團
-
第三節 為安撫知青而派出的慰問回訪團
-
第四節 為接納知青而倉促改編的兵團(師)
-
第五節 為運送知青而臨時設立的中轉站
-
-
第八章 廿餘年狂潮造成的惡果及反思
-
第一節 最後一批知青話題引申的秘聞
-
第二節 迴光返照的清理滯留知青運動
-
第三節 廿餘年上山下鄉知青人數統計
-
第四節 為安置知青而動用流失的經費
-
第五節 上山下鄉狂潮造成的惡果反思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