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想想歷史
——我們讀的是誰的歷史?我們該如何思考歷史?——
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又是如何被生產?
歷史學家該如何評估史料?一般讀者又該如何閱讀史籍?
「描述」和「詮釋」間的鴻溝何在?歷史,到底是事實還是虛構?
「歷史學家不能給你答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問題,可以教你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
--莎拉.瑪札(Sarah Maza)
由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莎拉.瑪札(Sarah Maza)所撰寫的《想想歷史》力圖描繪歷史學的廣泛和多樣性,書中每個單元皆圍繞著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中心問題構成,為討論歷史這個學門提供了絕佳素材和案例,並將帶領讀者思索歷史學在近半世紀來如何改變,為何歷史學家將注意力轉向新的行動者、空間和物體,而歷史生產過程中的衝突又引發了哪些學界內外部的熱議,進而一探創新與爭議如何形塑歷史研究領域。
為什麼我們學習歷史?因為歷史回答了其他學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正因為歷史在公共生活中無處不在,並有著無可抹滅的影響力,因而有關歷史研究的爭論在學術界內外不斷出現。歷史學充滿活力、不斷變化並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想想歷史》想要提供的不是答案或處方,而是持續與過往對話的邀請函,藉由向歷史不斷地提問,回應時代的需求和好奇心。基於所有耳熟能詳的理由,我們需要我們的集體過往:從我們的祖先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得智慧和靈感、找出我們是誰,並且滋養我們的想像力,進而找到繼續前進的各種可能方向。
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又是如何被生產?
歷史學家該如何評估史料?一般讀者又該如何閱讀史籍?
「描述」和「詮釋」間的鴻溝何在?歷史,到底是事實還是虛構?
「歷史學家不能給你答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問題,可以教你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
--莎拉.瑪札(Sarah Maza)
由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莎拉.瑪札(Sarah Maza)所撰寫的《想想歷史》力圖描繪歷史學的廣泛和多樣性,書中每個單元皆圍繞著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中心問題構成,為討論歷史這個學門提供了絕佳素材和案例,並將帶領讀者思索歷史學在近半世紀來如何改變,為何歷史學家將注意力轉向新的行動者、空間和物體,而歷史生產過程中的衝突又引發了哪些學界內外部的熱議,進而一探創新與爭議如何形塑歷史研究領域。
為什麼我們學習歷史?因為歷史回答了其他學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正因為歷史在公共生活中無處不在,並有著無可抹滅的影響力,因而有關歷史研究的爭論在學術界內外不斷出現。歷史學充滿活力、不斷變化並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想想歷史》想要提供的不是答案或處方,而是持續與過往對話的邀請函,藉由向歷史不斷地提問,回應時代的需求和好奇心。基於所有耳熟能詳的理由,我們需要我們的集體過往:從我們的祖先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得智慧和靈感、找出我們是誰,並且滋養我們的想像力,進而找到繼續前進的各種可能方向。
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藝術與科學「簡.朗」教授(Jane Long Professor)。
- 導讀—新的歷史地景,不一樣的漫遊指南/陳建守
- 導言
-
第一章 誰的歷史?
-
上層的歷史:「偉大的男人」和一些女人
-
社會史與量化方法
-
愛德華.湯普森的史學革命
-
抵抗與能動性
-
權力和私人空間
-
-
第二章 何處的歷史?
-
國別史如何變得不再理所當然?
-
海洋、中間地帶及邊境
-
全球史的崛起
-
被取而代之的歐美
-
-
第三章 什麼的歷史?
-
從觀念到事物
-
不斷變化的觀念史
-
湯瑪斯.孔恩的科學革命
-
歷史脈絡中的科學
-
新物件史
-
自然和其他非人類行動者
-
-
第四章 歷史如何被製作?
-
從史官到學院學者
-
通俗和公共歷史
-
正統與修正主義:辯論如何塑造歷史?
-
史料和檔案是否創造了歷史?
-
-
第五章 原因或意義?
-
因果關係和歷史
-
追尋規律和模式:社會科學式的歷史與比較
-
馬克思主義與年鑑學派
-
多元歷史與事件的回歸
-
追尋意義:微觀歷史
-
紀爾茲、傅柯與「新文化史」
-
-
第六章 事實還是虛構?
-
客觀性的興衰
-
後現代主義和歷史:激進的懷疑主義及新方法
-
一切事物都是被建構出來的
-
門口的野蠻人
-
扭曲或想像:我們如何劃定界線?
-
- 結論
- 致謝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