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55192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台灣文學的作家,特別是長篇小說作者,對書寫過去的歷史有著難以放下的關懷之情,好像不透過歷史的框架,無法給小說人物定位並解釋其行為動機。小說無法離開呈現人物及所處環境(土地),但是台灣特殊的歷史處境,使得歷史架構中的空間與時間不一定能對應吻合,歷史很諷刺地總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與讀者感知的他方。

若以台灣這塊土地為出發點,同一個空間發生了一次次外來政權的統治與撤退,每個政權看待歷史的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也目睹了不同政治時代所形成的差異性的歷史敘述。不論是外省人寫的反共小說,還是本省人想要尋回被壓抑的日治時期歷史,過去都與現在斷裂,因此歷史好像總是在「他方」,而我們所處的現在,與過去有巨大的裂變與距離。

台灣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此書所要討論的「台灣三部曲」,往往具有國族寓言的特色;施叔青三部曲的特殊之處,是關於國族主義的「除去」與「前去」,把當代台灣的國族爭議投射於過去的歷史國族身分並非一個整體性的大傘,把性別、階級、慾望、種族等較「小」單位包含在內。相反地,性別、階級、慾望等各種日常生活身分的重層堆積,才能形成國族認同。「寓言」(allegory),總是牽涉到「不在場」,那麼「台灣三部曲」作為國族寓言,就是以性別、階級及情慾建立重層身分認同,隱約召喚出不在場的台灣認同。「認同」是台灣文學的終極關懷,經歷複雜歷史時空環境存活的人們與其後代子孫,該用何種心情面對那些與自己以往立場不同的人呢?所以作家企圖通過書寫來召喚過去,彌合過去與現在的斷裂,甚而進一步望向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本書特色
本書以國族寓言貫串「台灣三部曲」,而每一部又以特定觀點來闡述該書特色,以文化學術的出發點,深度探討《行過洛津》、《風前塵埃》和《三世人》三書。

例:第二章《行過洛津》以人文地理學來闡述流動的空間。該書以清朝鹿港為背景,由鹿港的興盛與港口淤積導致沒落鋪陳空間化的歷史。本章核心概念是「之間性」(in-betweenness),打破二元對立,強調流動與曖昧。以該書深入描寫的商港為例,作者細膩鋪陳「海岸」景觀,而海岸既非陸地也非海洋,而是介於此二者「之間」。泥沙淤積造成海岸線的不斷移動,也隱喻中國∕台灣、異鄉∕本土、男性∕女性等二元對比因素的相對性與互相影響。忽男忽女的許情,其性別位置與情慾流動配合上述流動與不斷改變的地理空間,暗喻台灣的變化與台灣認同的不確定性。身分編輯既是身體空間的運用——例如服裝的選擇、學習西餐禮儀、在公共空間抗議殖民政府、在私人風月場所賞玩女性衣著與音樂表演;身分編輯也在歷史時間與個人時間的交錯中展開:不同歷史階段或個人生涯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身分元素之排列組合方式。

綜而言之,筆者從空間、時間、身分編輯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三部曲」,並從國族寓言的角度討論台灣國族想像的開放、流動、永遠在他方的「不在場」特質。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取得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與教授。
教學與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與歷史書寫、性別研究、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通俗文學。
第一本出版書籍為《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曾獲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曾出版《女性與媒體再現》。散文集《跨界之旅》曾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

  • 第一章 導論 「台灣三部曲」與(去)國寓言:歷史、土地與人民
  • 第二章 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分地理學
  • 第三章 《風前塵埃》:歷史書寫後設小說的共時與共在
  • 第四章 《三世人》人物的認同形構與身分編輯:重層分岔的國族寓言
  • 第五章 沉默之聲: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台灣三部曲」的發言主體
  • 第六章 結論:面對歷史幽靈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