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為核心,整合相關傳世文獻與戰國簡文之內容,論述子夏與子張學派如何闡發儒學,再以相同方法,以〈坊記〉、〈中庸〉、〈表記〉、〈緇衣〉為核心,論述子思如何闡發孔子之思想,填補孔子到孟子之間儒學發展史上之空白。此外,再以《荀子》之禮治思想為主軸,通貫《禮記》〈經解〉起連續八篇之內容,論述子夏、子張、子思及荀子,都依循從勸學習禮→出仕為政→實踐禮義之系列過程,繼承轉化孔子思想之儒學系統,以豐富先秦儒學,乃至先秦學術發展史之內容。
- 自 序
-
導 論
-
一、本書之研究緣起
-
二、本書之研究目的
-
三、本書之結構組織
-
四、本書之特點
-
-
上篇:〈經解〉連續四篇之先秦儒學思想討論
-
壹、「以禮為宗」的〈經解〉思想分析:與傳世文獻及戰國簡文相驗證
-
一、前言
-
二、孔子以「六經」(六藝)為教的相關問題
-
三、〈經解〉旨在提示人君設教之重點
-
四、〈經解〉與相關傳世文獻相驗證
-
五、〈經解〉與相關戰國簡文相驗證
-
六、結論:此篇之紀錄與子夏學派有關
-
-
貳、《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思想析論:與《論語》政治人才觀相驗證
-
一、前言
-
二、為政之鑰在於掄才有道
-
三、庸人/斗筲之人不足用
-
四、士為治國之重要基層
-
五、君子為治國之中堅
-
六、賢人/善人(成人)為國之大臣
-
七、聖人上體天道以治國
-
八、結論:政治之良窳繫於從政者之素質
-
-
叁、「人道」思想探析:以〈性自命出〉與《禮記》相關文獻為討論中心
-
一、前言
-
二、「人道」與「道」之關係
-
三、聖人設教調理心性情志以立人道
-
四、教育內容以《詩》《書》禮樂為主
-
五、《詩》《書》禮樂之性質與立人之道的關係
-
六、結論:「人道」之理想透過為政而上達於「道」
-
-
肆、上博簡〈民之父母〉思想探微:兼論其與〈孔子閒居〉的關係
-
一、前言
-
二、〈民之父母〉對為政者之要求
-
三、民之父母須先達於禮樂之原
-
四、以「五至」積極詮釋為政之形上原理
-
五、以「三無」遮詮表達為政之最高形上原理
-
六、從「五起」之差別論〈民之父母〉與〈孔子閒居〉之關係
-
七、「民之父母」以三王之「三無私」明示為政者應取法之德
-
八、結論:為政者應以成為「民之父母」為理想
-
-
伍、〈仲尼燕居〉、〈孔子閒居〉與〈論禮〉纂輯之比較:以〈民之父母〉為討論中介
-
一、前言
-
二、從資料成篇析論〈民之父母〉、〈孔子閒居〉與〈論禮〉之纂輯關係
-
三、從篇章結構思想析論〈仲尼燕居〉、〈孔子閒居〉與〈論禮〉之纂輯情形
-
四、結論:〈仲尼燕居〉與〈孔子閒居〉以纂輯較優而流傳較廣
-
-
陸、《禮記》〈經解〉連續四篇之儒學思想發展:結合戰國簡文與《荀子》之討論
-
一、前言:以《禮記》〈經解〉連續四篇觀察儒學發展之可能
-
二、從〈經解〉觀察孔子重「學」思想在戰國時期之發展
-
三、從〈哀公問〉觀察孔子「政以行禮」思想在戰國時期之發展
-
四、從〈仲尼燕居〉、〈孔子閒居〉、〈民之父母〉與《荀子》觀察孔子禮學思想在戰國時期之發展
-
五、結論:荀子上承孔子禮學思想而注重禮義
-
-
柒、從「禮樂」的分合與特性論〈性自命出〉「道」四術或三術的迷思:兼論相關學者的研究方法
-
一、前言
-
二、學者對於「道」相關問題的討論及研究法運用之反思
-
三、從「禮樂」之分合特性以解讀〈性自命出〉的「道」
-
四、結論:深入禮樂內涵以修道、成道
-
-
-
下篇:〈坊記〉連續四篇與先秦儒學思想之相關討論
-
捌、〈坊記〉治政之道探析:兼論其與郭店儒簡之關係
-
一、前言
-
二、「禮」的消極規範可上承《論語》之為政思想
-
三、〈坊記〉強調人倫之防的治政之道結構思想
-
四、〈坊記〉與郭店儒簡思想之相關
-
五、結論:消極防弊為積極行道之先備要件
-
-
玖、〈中庸〉「治國有九經」思想探析:以〈坊記〉、〈表記〉、〈緇衣〉相印證
-
一、前言:〈中庸〉以治國有「九經」取得重要地位
-
二、施政之根本:遵行天道以德修身
-
三、施政原則:以尊賢與親親為兩軸
-
四、施政步驟:始於「敬大臣」而終於「懷諸侯」
-
五、結論:治國之「九經」與〈坊記〉、〈表記〉、〈緇衣〉的治政之道相貫串
-
-
拾、〈表記〉政治思想探析:結合郭店儒簡之討論
-
一、前言
-
二、君子主敬修德以立本
-
三、君子以仁、義、報三者治天下
-
四、以舜為凱弟君子之表率
-
五、建立合宜的人臣事君之道
-
六、結論:〈表記〉與郭店儒簡思想之關係密切
-
-
拾壹、從《禮記》〈緇衣〉論孔子德刑思想與理想君道之轉化:綜合簡本與今本〈緇衣〉差異現象之意義
-
一、前言
-
二、「儀型文王」與孔子德治思想的意義
-
三、「儀型文王」與「明德慎罰」思想的聯繫
-
四、德刑思想轉化之時機
-
五、從〈緇衣〉「教之以德」章說明德刑思想之轉化
-
六、討論施政策略所據資料之取材問題
-
七、〈緇衣〉中的施政策略對孔子理想君道思想之承繼
-
八、結論:孔子秉持「明德慎罰」之觀念建立理想君道
-
-
拾貳、《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大戴禮記》禮治思想之關係
-
一、前言
-
二、《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禮治思想之關係
-
三、《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大戴禮記》禮治思想之關係
-
四、結論:戴聖以此記錄子思在先秦學術發展之重要地位
-
-
拾叁、重構先秦儒學之發展:以〈五行〉〈性自命出〉〈中庸〉與荀子之批評為討論核心
-
一、前言:從郭店簡重構先秦儒學史之可能
-
二、郭店簡所凸顯心性論發展之情形
-
三、子思之「五行」新說與荀子之批評
-
四、荀子繼承〈中庸〉注重政治教化之系統以發展儒學
-
五、結論:荀子總結先秦儒學而下啟漢代儒學
-
-
拾肆、荀子禮治思想對孔子禮學思想之繼承轉化:與二戴《禮記》相對照
-
一、前言
-
二、二戴《禮記》禮治思想篇章之特質
-
三、從《荀子》與二戴《禮記》探究荀子禮治思想對孔子禮學思想之繼承與轉化
-
四、結論:荀子之禮治思想旨在實踐孔子之禮學概念
-
-
拾伍( 附錄)、從《禮記》探究〈中庸〉之義旨:兼論〈中庸〉在朱熹以前儒學思想中的地位
-
一、前言
-
二、朱子之前〈中庸〉的地位
-
三、《中庸章句》大行而〈中庸〉之本義隱諱
-
四、〈中庸〉在《禮記》中之地位
-
五、從禮的特性掌握〈中庸〉之義旨
-
六、結論:中庸之道藉由實踐禮而體現
-
-
- 引用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