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華」或是「中國」對周邊國家而言,從來都不是不證自明,甚至在中國本身,也是處於流轉變化當中。本書所收錄十篇文章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藉由「拓跋國家」的構想,重新探討漢唐間中國概念的變化。【第二部】集中在清帝國時期所面臨的華夷新辨,由此窺探清帝國展現的「大中華」觀念與「大一統」的定型,回應並批判1990年代以來美國新清史學派所力倡的「滿洲中心論」。【第三部】擴及到近世朝鮮、德川、越南的中華意識,呈現中國周邊中華意識的多元性與歧異性。【第四部】則特別著墨在日本與韓國有關近代中華意識的脈絡性轉換之課題。本書既涵攝歷史學、思想史、語文學、儒學思想等領域,作者群亦包括東亞各國的文史哲領域的專家,各自呈現其研究多年的精到見解,故能呈現中華意識更豐富且多采多姿的面向。
臺灣臺南縣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2007)、《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2011)、《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2016)等書。
- 序 張崑將
-
【第一部】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
-
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甘懷真
-
一、天下—中國—四夷
-
二、塞北的崛起與代國成立
-
三、拓跋氏的崛起
-
四、北魏型帝國及其遺緒
-
五、作為拓跋帝國的唐
-
六、作為雙聯王權的天可汗制度
-
七、代結語:拓跋國家
-
-
-
【第二部】清帝國的「華夷新辨」與 「大中華」概念
-
清朝「法明崇滿」治國理念形成的歷史軌跡.刁書仁
-
引言
-
一、努爾哈赤以金朝為統緒的治國理念
-
二、皇太極「法明崇滿」治國理念的形成
-
三、順康時期「法明崇滿」治國理念的確立
-
四、雍乾時期「法明崇滿」治國理念的演進
-
結語
-
-
雍乾時期清王朝的「華夷」新辨與「崇滿」.劉曉東
-
一、《大義覺迷錄》與「華夷」新辨
-
二、「大一統」理念的演進
-
三、乾隆帝「崇滿」新解
-
四、結語
-
-
清朝對「非漢世界」的「大中華」表達──從《大義覺迷錄》到《清帝遜位詔書》.韓東育
-
一、《大義覺迷錄》的問題設定
-
二、對《大義覺迷錄》的結構分析
-
三、《清帝遜位詔書》與「大義」的終局表達
-
-
-
【第三部】近世朝鮮、德川、越南的中華意識
-
朝鮮的「漢語」、「漢文」意識及中華觀.許怡齡
-
一、序論
-
二、朝鮮的漢語意識
-
三、朝鮮的漢文意識
-
四、結論
-
-
日本山崎闇齋學派的「中華」意識探析.藤井倫明
-
一、序論
-
二、山崎闇齋的「中國/華夷」觀
-
三、淺見絅齋的「中國/華夷」觀
-
四、佐藤直方的「中國/華夷」觀
-
五、三宅尚齋的「中國/華夷」觀
-
六、結論
-
-
朝鮮與越南的中華意識比較.張崑將
-
一、前言
-
二、朝鮮、越南的「中華」源流比較:歷史與神話
-
三、朝鮮、越南使臣對「中華」意識的詩文「交流」
-
四、結語
-
-
-
【第四部】近代中華意識的脈絡性轉換
-
二十世紀日本的「中華思想」說──民族主義的勃興與「文化中國」視點的失落 王柯
-
一、從「中華思想」說到「暴支應懲」論
-
二、日本學界與「中華思想」說
-
三、西嶋定生的「中華思想」說 和「冊封體制」論
-
四、「文化中國」視點與「王化思想」的缺失
-
五、結語
-
-
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中脈絡的轉換──從「支那」這個稱呼談起.馬場公彥
-
序言─華夷秩序優劣意識的逆轉
-
甲午戰爭─從「清國」到「支那」
-
對日本的羨慕與反彈
-
辛亥革命─「『支那』非國家」論的普及
-
二十一條要求─「排日愛國」與「暴支膺懲」
-
滿洲事變─對「倭奴」的敵意與日本研究熱
-
中日戰爭─相互侮蔑的時代
-
日本戰敗與中國革命─被放棄而成為死語的「支那」
-
結語─被輕忽的中國認識之脈絡轉換
-
-
中華與去中華的文化政治──重看「小中華」.白永瑞
-
一、為什麼現在談論「小中華」?
-
二、韓國學界關注歷史上小中華的諸視角
-
三、從東亞視角看中華秩序與小中華
-
四、二十一世紀東亞秩序與小中華的意義
-
-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52166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