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浙東學術」在中國思想史中,究竟占有何種位置?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討論了陳亮、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的文史之學,將他們的政論、史論、文獻學和史志之學綰合一起,試圖為南宋以降至清代中葉浙東地區學者學術思想勾勒出一條有意義的線索。浙東學術精神在於「史」,作者運用史學史的方法,也著重學術人的生平、治史方法等前後相承的發展,以傳統文獻學為基礎,同時強調歷史與觀念的互相釋證。心性之學、事功之學、歷史之學都是浙東學術的核心內容。心、事、史三個觀念放置一起,提醒了我們認知活動的主體性以及歷史知識和道德自覺之間的微妙關係。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討論了陳亮、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的文史之學,將他們的政論、史論、文獻學和史志之學綰合一起,試圖為南宋以降至清代中葉浙東地區學者學術思想勾勒出一條有意義的線索。浙東學術精神在於「史」,作者運用史學史的方法,也著重學術人的生平、治史方法等前後相承的發展,以傳統文獻學為基礎,同時強調歷史與觀念的互相釋證。心性之學、事功之學、歷史之學都是浙東學術的核心內容。心、事、史三個觀念放置一起,提醒了我們認知活動的主體性以及歷史知識和道德自覺之間的微妙關係。
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史講座教授。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荷蘭萊頓大學歐洲漢學講座,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訪問研究學人。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第一期子計畫主持人,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曾訪問亞洲及歐美多所著名大學。研究領域包括《周易》、中國思想史、經典詮釋學、清代學術思想史、東亞儒學及文獻學等,著有《易圖象與易詮釋》、《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周易玄義詮解》等六種專書,主編《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等十五種論文集,發表學術期刊論文六十餘篇。
- 緒 言
-
第一章 浙東學術名義檢討
-
一、 二十世紀學者對「浙東學術」的界定
-
二、 關於「浙東學派」說的考慮與挑戰
-
三、 章學誠觀念中「浙東學術」的主線
-
四、 浙東學術與日本古學派—一個東亞儒學的視界
-
五、 結語
-
-
第二章 陳亮的事功之學
-
一、 陳亮事功之學的形成背景與學說重點
-
二、 陳亮和朱熹關於事功之學的辯論
-
三、 南宋浙東學者論陳亮的事功之學
-
四、 清初浙東學者論陳亮的事功之學
-
五、 結語
-
-
第三章 黃宗羲恢復證人講會與尊史思想
-
一、 劉宗周「證人講會」的宗旨與創辦經過
-
二、 黃宗羲「證人講會」的宗旨與恢復經過
-
三、 黃宗羲晚年「尊史」的思想
-
四、 結語
-
附錄:讀《留書》與《明夷待訪錄》隨劄
-
-
第四章 萬斯同的經世之學
-
一、 制法
-
二、 尊史
-
三、 氣節
-
四、 結語
-
-
第五章 論全祖望「去短集長之旨」
-
一、 析「去短集長之旨」
-
二、 去短集長與「成己成物」
-
三、 去短集長與「多識亦聖人之教」
-
四、 去短集長與「故國不可以遽剪」
-
五、 結語
-
-
第六章 全祖望論毛奇齡
-
一、 全祖望對毛奇齡的批評
-
二、 毛奇齡操守上的三點問題
-
三、 毛奇齡疏於「漢以後人」和「唐以後書」
-
四、 毛奇齡的氣節問題
-
五、 結語
-
-
第七章 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因緣—「理」與「道」的新詮
-
一、 撰寫動機與問題的提出
-
二、 戴震「道」、「理」觀念的發展歷程
-
三、 章學誠「道」觀念的發展歷程
-
四、 結語
-
-
第八章 論章學誠的「道」—《文史通義.原道》新釋
-
一、 知音稀少的作品—〈原道〉
-
二、〈 原道〉注釋
-
三、 章學誠的「道」與經世思想
-
四、 結語
-
-
第九章 章學誠「官師合一」說對清代科舉制度的批判
-
一、 問題的提出
-
二、〈 與史氏諸表侄論策對書〉所記章學誠的科舉經驗
-
三、 學誠對科舉時文的評價
-
四、 學誠「官師合一」的經世思想對科舉制度的批判
-
五、 結語
-
-
第十章 釋「通」—論章學誠觀念中的「通儒」
-
一、 釋「通」
-
二、 章學誠觀念中的「通」
-
三、 以方志學寄託史學及經世思想
-
四、 史志、文獻學中的文化意識
-
五、 經部與子、集關係的歷史源流
-
六、 方志學的史學精神與近代詮釋
-
七、 結語
-
- 第十一章 結論
- 引用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235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