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抒情」如何成就其「傳統」?又如何走向「現代」?本書提出了極具突破性與啟發性的論述。
對於中國文學研究者而言,「抒情」是十分熟悉的語詞。晚清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者開始參照西方文論反身重探傳統,並試圖以自身特質與西方文學對話,「中國抒情傳統」,正可視為此一過程中的「發明」。但究竟何謂「抒情」?「抒情」如何成為傳統?又如何走向「現代」?相關研究已累積豐富的成果,王德威教授所撰本書正是其中非常具有突破性與啟發性的論述。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討論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洞見與不見;亦分別以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全書強調抒情的「傳統」不應僅見諸文本和文論;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裡,抒情的隱與顯更耐人回味。
★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梅家玲專文導讀
對於中國文學研究者而言,「抒情」是十分熟悉的語詞。晚清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者開始參照西方文論反身重探傳統,並試圖以自身特質與西方文學對話,「中國抒情傳統」,正可視為此一過程中的「發明」。但究竟何謂「抒情」?「抒情」如何成為傳統?又如何走向「現代」?相關研究已累積豐富的成果,王德威教授所撰本書正是其中非常具有突破性與啟發性的論述。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討論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洞見與不見;亦分別以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全書強調抒情的「傳統」不應僅見諸文本和文論;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裡,抒情的隱與顯更耐人回味。
★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梅家玲專文導讀
- 臺大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 抒情的能量—閱讀《現代「抒情傳統」四論》/梅家玲
- 序/王德威
-
第一章 「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
-
一、前言
-
二、「有情」的歷史
-
三、「抒情」與「史詩」的辯證:比較文學的觀點
-
四、「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
五、現代性下的「抒情傳統」
-
六、結語
-
-
第二章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
-
一、前言
-
二、從「殖民的國際都會主義」到「想像的鄉愁」
-
三、孔樂的政治
-
四、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
五、尾聲
-
-
第三章 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
-
一、前言
-
二、史亡而後詩作
-
三、國家不幸書家幸
-
四、尾聲
-
-
第四章 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
-
一、前言
-
二、〈給青年〉—不要「吶喊」
-
三、「興」的詩學與政治
-
四、詩與欺騙
-
五、情之「誠」,情之「正」,情之「變」
-
六、尾聲
-
- 引用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141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