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台灣地區假藉宗教名義性犯罪逐年增加,本研究調查男女大學生對於假藉宗教名義性犯罪的認知與差異,提供高等教育的通識宗教課程參考,增進學生預防受害知能。
以2012年日間部大學生792,645人作母群,用多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
進行正式樣本選取,經抽樣統計程式計算,信心度水平設定95%,誤差設於±3%,得正式樣本數1066人。
研究問卷設計,主要以2007~2012年宗教性犯罪案進行分析,劃分出:「受害原因」、「加害原因」、「假藉宗教的名詞」、「預防能力」、「房中術宗教化」、「性與宗教」六大類題。再經由質性問卷訪談、專家意見、預測、立意採樣施測並訪談等四次的修正,形成48個問題的正式問卷,以七分格作答,受測者個人基本宗教認知背景5題。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高等教育普及與男女平權,形成男女大學對假藉宗教名義性犯罪的認知無顯著差別,69%無宗教信仰(faith)的需求,受測者對此議題普遍缺乏認知,而55%相信華人的風水說。雖然,有80%以上極為不認同透過性交的宗教行為處理任何生活及健康上的難題,對宗教與宗教專業人士,也抱持高道德期待,但卻有50%以上存有巫術性格,遇上無法解決的困難時,會求助於民間算命、改運、求神問卜等數術信仰(belive)。
台灣地區大學生對假藉宗教名義性犯罪議題的通識課程有高度需求,同時也認為這類宗教課程很重要。本研究建議課程應以宗教價值與性道德的認知作為核心,並且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結,教學的目標則是建立在以宗教信念(faith)為基礎,培養學生面對困境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價值取捨。
以2012年日間部大學生792,645人作母群,用多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
進行正式樣本選取,經抽樣統計程式計算,信心度水平設定95%,誤差設於±3%,得正式樣本數1066人。
研究問卷設計,主要以2007~2012年宗教性犯罪案進行分析,劃分出:「受害原因」、「加害原因」、「假藉宗教的名詞」、「預防能力」、「房中術宗教化」、「性與宗教」六大類題。再經由質性問卷訪談、專家意見、預測、立意採樣施測並訪談等四次的修正,形成48個問題的正式問卷,以七分格作答,受測者個人基本宗教認知背景5題。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高等教育普及與男女平權,形成男女大學對假藉宗教名義性犯罪的認知無顯著差別,69%無宗教信仰(faith)的需求,受測者對此議題普遍缺乏認知,而55%相信華人的風水說。雖然,有80%以上極為不認同透過性交的宗教行為處理任何生活及健康上的難題,對宗教與宗教專業人士,也抱持高道德期待,但卻有50%以上存有巫術性格,遇上無法解決的困難時,會求助於民間算命、改運、求神問卜等數術信仰(belive)。
台灣地區大學生對假藉宗教名義性犯罪議題的通識課程有高度需求,同時也認為這類宗教課程很重要。本研究建議課程應以宗教價值與性道德的認知作為核心,並且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結,教學的目標則是建立在以宗教信念(faith)為基礎,培養學生面對困境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價值取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3435/7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