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今以後,新台灣人要改變過去認為「台灣是邊陲」的看法,以自己的國家為地圖的中心,眺望世界。
自一九九九年前總統李登輝出版《台灣的主張》以來,台灣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這十六年間,李前總統雖從總統的位置退了下來,但他關心台灣、關心日本及東亞之未來的態度始終如一,他在《台灣的主張》所闡揚的的理念:「『新台灣、新台灣人』一定要基於使命與責任,彰顯自己的存在,創造新的歷史。」至今仍未改變。他希望重新指引出台灣未來該走的方向,於是撰寫《新.台灣的主張》。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敘述他早年的人格形成與精神信仰,第二章回顧其身為學者與從政的生涯,第三章是對於兩黨先後執政十五年間的觀察和評論,第四章則是他對於與台灣關係密切的東亞局勢之分析,以及對日本的建言。
李前總統在推動兩次民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新台灣人」這個概念。他認為阻礙台灣民主化的外部因素是中國,內部因素則是國家認同的問題。他呼籲新台灣人要團結一致,跨越省籍、族群、出身地的差異,合力鞏固台灣這個生命共同體,以對抗企圖統一併吞台灣的中國。
本書特色
中文版特別收錄〈KANO精神是台灣的驕傲──李登輝與魏徳聖的對話〉
自一九九九年前總統李登輝出版《台灣的主張》以來,台灣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這十六年間,李前總統雖從總統的位置退了下來,但他關心台灣、關心日本及東亞之未來的態度始終如一,他在《台灣的主張》所闡揚的的理念:「『新台灣、新台灣人』一定要基於使命與責任,彰顯自己的存在,創造新的歷史。」至今仍未改變。他希望重新指引出台灣未來該走的方向,於是撰寫《新.台灣的主張》。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敘述他早年的人格形成與精神信仰,第二章回顧其身為學者與從政的生涯,第三章是對於兩黨先後執政十五年間的觀察和評論,第四章則是他對於與台灣關係密切的東亞局勢之分析,以及對日本的建言。
李前總統在推動兩次民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新台灣人」這個概念。他認為阻礙台灣民主化的外部因素是中國,內部因素則是國家認同的問題。他呼籲新台灣人要團結一致,跨越省籍、族群、出身地的差異,合力鞏固台灣這個生命共同體,以對抗企圖統一併吞台灣的中國。
本書特色
中文版特別收錄〈KANO精神是台灣的驕傲──李登輝與魏徳聖的對話〉
-
序言
-
台灣戰中世代的智慧發言 吳密察
-
「我是不是我的我」的李登輝 陳永峰
-
自序
-
-
第一章 學習日本精神
-
電影《KANO》
-
學習日本精神建立台灣現代化基礎的後藤新平
-
新渡戶稻造的製糖業發展基本方針
-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
日本為何拋棄台灣?
-
選擇不逃跑的日語教師
-
日本統治下台灣人的政治運動
-
受困於自我意識的少年時代
-
就讀舊制台北高等學校
-
影響我人生觀的書
-
「武士道」─日本人對精神的道德規範
-
「做為決戰下學員」志願當陸軍
-
海軍特別志願兵哥哥留給我的話
-
在青島第一次看到中國人的模樣
-
在東京大空襲中奮戰
-
胞兄陣亡六十二年後,靖國神社兄弟再會
-
日本應該更重視英靈
-
近代日本失敗的原因
-
向新渡戶稻造與後藤新平學習「信仰與信念」的重要性
-
-
第二章 邁向台灣民主化的道路
-
返鄉船上的騷動
-
「狗去豬來」
-
將台灣人推入恐懼深淵的二二八事件
-
與朋友合作經營二手書店
-
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
-
二度留學美國
-
與蔣經國面談後加入國民黨
-
當上總統是「歷史的偶然」
-
領導人需具備忍耐孤獨的能力
-
被宋美齡找去談軍方人事
-
黨內權力鬥爭激烈
-
接見學生運動代表
-
組閣時的「超水準人事案」
-
廢除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
-
制訂「國家統一綱領」的用意
-
「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
邁向直接選舉,選「台灣人的總統」
-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
不屈服於中國的軍事恫嚇
-
決定凍省
-
「特殊國與國」的衝擊
-
九二一大地震的試煉
-
最先抵達的日本救難隊
-
協助完成政權移轉
-
-
第三章 邁向新台灣人的時代
-
經驗不足的民進黨政府
-
朝野政黨對立加劇,政府機能停擺
-
「李登輝轉向」?週刊的曲解報導
-
何謂台灣的國家正常化
-
「杭亭頓現象」意味著民主的倒退
-
台灣固有的問題阻礙民主化進展
-
馬政府加速向中國傾斜
-
確立經濟獨立的「台灣模式」才是上策
-
雨中演講批判馬總統
-
太陽花學運
-
台灣應扮演的角色是傳達中國的真正面目
-
阻礙國家認同的「族群問題」
-
「新台灣人」的概念
-
對民族論說「不」
-
民主台灣的存在是最好的「亞洲智略」
-
回顧「歷史真相」的重要性
-
台灣應該是「民主人」的共和國
-
第一次民主改革及其極限
-
第二次民主改革的三大優先方向
-
-
第四章 日本與台灣的國防論
-
歡迎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
-
人類為何反覆進行戰爭?—托爾斯泰箴言
-
全球化資本主義招致戰爭危機
-
武力的必要性
-
台灣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
令人遺憾的日本態度
-
台日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
-
日本最大的課題是修憲
-
「失去的二十年」的原因
-
唬人的「北京共識」
-
日本女性想當家庭主婦的意願,出乎人意料之外
-
與台灣學習善加利用女性
-
三一一日本大地震的恨事
-
令人感嘆搖頭的日本政府作為
-
關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謬論
-
安倍首相讓台灣人感動的「友人」說
-
「台灣加油」、「日本加油」
-
感動於學生的行動力
-
台日永遠緊密連繫
-
後語
-
-
附錄
-
KANO精神是台灣的驕傲─李登輝與魏德聖的對話
-
相關年表
-
參考文獻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