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日治末迄戰後1950年代為限,討論臺灣農會改組期間的組織制度、法令規章及人事等變革,分析改組之前因後果,闡述國民黨政權與臺灣社會及地方菁英的相互關係,以瞭解國民黨統治基礎的建立。 回顧戰後至1950年代農會的三次「改進」。戰後農會組織延續日治時期的經濟性角色,持續到1949年陳誠的主政時期。1950年代後國民黨積極介入農會組織與選舉,以農會作為組織動員及地方派系合作的籌碼,農會開始被賦予濃厚的政治性角色。對國民黨而言,改組的重要意義在如何將農業地方菁英納入國民黨的統治體制中,因此對地方菁英進行馴服、收編與向下滲透臺灣社會相較,或許收編地方菁英對國民黨統治的鞏固更具有影響力。
- 薛化元教授序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戰後初期農會之接收
-
第一節 日治末期農業會之成立
-
第二節 戰後初期農業會之接收
-
-
第三章 弱化與溫存:合併改組的醞釀與實施
-
第一節 二二八事件與農會
-
第二節 合併農會與合作社
-
第三節 合併改組工作之籌備與過程
-
-
第四章 馴服與收編:農會改進
-
第一節 淨化農會
-
第二節 權力轉移:農會與地方政治菁英
-
第三節 競爭與合作:1950 年代農會的政治角力
-
- 第五章 結論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圖表目錄
-
表2-1、1942 年臺灣產業組合數
-
表2-2、各州廳農業會成立日期
-
表2-3、臺北州農業會組織及人事(1944)
-
表2-4、新竹州農業會組織及人事(1944)
-
表2-5、臺中州農業會組織及人事(1944)
-
表2-6、臺南州農業會組織及人事(1944)
-
表2-7、高雄州農業會組織及人事(1944)
-
表2-8、臺灣農業會設立委員會
-
表2-9、臺灣農業會設立事務專員
-
表2-10、臺灣農業會組織及人事
-
表2-11、《臺灣農業》編輯委員
-
表2-12、各州廳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覽表
-
表2-13、1946 年各縣市首長一覽表
-
表2-14、農林處職員報到名單
-
表2-15、臺灣省農業會候選理事名單
-
表2-16、臺灣省農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
-
表2-17、臺灣省農會第二屆遞補理事名單
-
表2-18、臺灣省農會發起人名冊(臺灣農民組合)
-
表3-1、 戰後初期各縣市農業會出席臺灣省農業會籌備大會代表
-
表3-2、 戰後初期各縣市農業會出席臺灣省農業會籌備大會代表之經歷
-
表3-3、各區農會指導人員講習人數
-
表3-4、指導人員講習班課程時間表
-
表3-5、各督導區域及督導人員
-
表3-6、各縣市農會成立農會數及會員數比較表
-
表3-7、1949 年各級農會會員代表資格比例
-
表3-8、1949 年各級農會理監事資格比例
-
表4-1、1950 年代基層農會會員資格之審查統計
-
表4-2、贊助會員任農會監事比率
-
表4-3、 1950 年代各級農會理事長、常務監事、總幹事之主要經歷
-
表4-4、1953 年各級農會幹部國民黨黨員比例
-
表4-5、 中國國民黨黨員參加提名○○農會理事長總幹事候選人登記表
-
表4-6、 臺灣省○○縣市區黨部辦理○○農會理事長、總幹事提名候選人登記人員考評表
-
表4-7、 1950 年代各級農會理事長、常務監事、總幹事連任比例
-
表4-8、 縣市局級理事長、常務監事、總幹事連任比例
-
表4-9、1956 年各級農會國民黨黨員比例
-
表4-10、1950 年代縣市局級農會總幹事名單及經歷
-
表4-11、 臺灣省各縣市黨部對鄉鎮、縣市農會理監事提名及當選人數統計表
-
表4-12、 臺灣省黨部對省農會代表理監事提名、當選及黨員人數統計表
-
表4-13、 國民黨黨部對各級農會理事長總幹事提名人數及當選人數統計表
-
表4-14、 各縣市局黨部輔導各縣市局農會理事長、總幹事提名候選人當選報告表
-
表4-15、戰後迄1950 年代農會幹部名單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02/8762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