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伊犁史話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60843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綜觀中國歷代外交史,沒有一個朝代,比晚清政府簽訂的條約更多更頻繁。從1842年8月,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利」號上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算起,接下來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及《中俄璦琿條約》⋯⋯直到1915年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幾十年間共二十多個條約,這些條約不是賠款,就是割讓土地,不是開放商埠、通商口岸,就是讓外國人獲取某種特權。它們都叫不平等條約,有道是:自古弱國無外交,可想而知,那時外交使節的談判往往有如在懸崖之間走鋼索,然而在光緒7年1月26日(1881年2月24日),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以二等外交使臣身分,百般艱難的終獲俄國人同意,修改了由前任外交大臣崇厚與之所簽訂的喪權辱國《里瓦幾亞條約》,改簽《中俄伊犁條約》取代之。從而使中國成功的從沙俄的血盆大口中,奪回西北邊陲的要塞之地。
  這個伊犁問題交涉,從沙俄1871年乘回亂藉口強占伊犁,直至1881年曾紀澤改簽《中俄伊犁條約》,前後費時十年之餘。這是一個讓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刮目相看的條約,到今天我們在翻閱這段歷史資料時,仍然能很強烈的感受到當時世界列強對此事的震驚與讚許。這也是本書出版之目的除敘明沙俄覬覦中國東北領土外,嗣後即思侵略中國西段邊界。而本書自各方材料證實西域(含部分今中亞細亞)係中國固有疆域,並還原中俄西段邊界之史實與真相。此其中涉及國人鮮少關注的古浩罕國阿古柏軍官,於1870年在新疆宣布獨立建國,從而發生與英俄及清朝的複雜國際局勢,而清廷於1875-1877年派遣左宗棠西征阿古柏收復新疆,即於1878年先派崇厚,再於1880年改派曾紀澤赴俄,重開與沙俄之外交談判,交涉沙俄歸還伊犁。研究這段歷史,旨在期盼後人能從歷史演變中吸取寶貴經驗,避免重犯以往之錯誤,防止人類戰亂災禍之重蹈覆轍。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遭受外國侵略壓迫的災難史。此其中尤以俄羅斯帝國與中國接觸最早,對中國之領土侵略最多。然而,晚清到民國中俄間近百年卻未發生戰爭。此外,本書重點第五篇詳論曾紀澤使俄之始末,其目的除彰顯最後決定外交勝利之關鍵,固然是操之於國內經濟與政治實力。但史實證明,即使一個國家處於弱勢及不利的國際地位,卓越的外交家所施展的超人外交才能與談判策略,未嘗不可以發揮驚人的力量,而獲得力挽狂瀾的勝利。歷史事實說明弱國不僅有成功的外交,甚至戰敗國在外交上亦可有所作為。這些,對我們今天的外交處境或有參考借鏡之處。
  本書有關中俄伊犁交涉背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伊犁交涉時期,清政府對俄政策及清廷內部鬥爭對伊犁交涉之影響。對於沙俄侵占中國的大量領土,清朝統治者是應負主要責任的。當然,這並不僅僅是指那些和沙俄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官員,事實上那些條約的簽訂,一來是大清孱弱無力受人逼迫,二來是因為統治者對疆域領土概念的盲目無知所致。但最關鍵的是,清廷將東北三省和新疆當成是滿族人的最後依附之地,在非常之時留給自己的一條退路,而禁止漢族和其他民族向這些地區移民,導致這些地區人口極度缺乏,這才給了沙俄可趁之機。晚清時期被沙俄割去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大都是人口稀少的地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禁止人民向這些地區遷移的錯誤政策導致。一直到19世紀後期,清政府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始開放漢人遷移的限制,這才有了「闖關東」、「走西口」的移民浪潮,而這也是中國東北和西北部的人口充實化、實體化過程。
  總之,本書目的是要還原中俄間之歷史真相,以警戒當年侵略國家的現代子孫知曉,以武力侵犯他國領土與主權,屠殺他國人民等,既是不道德也是違反天理的行為。同時也希望被侵略國家的現代子孫,因為知曉歷史真相而知所奮發,努力革新進步。
  • 推薦序
  • 編者序
  • 明教授家屬感言
  • 明教授遺稿
  • 第一篇 中國歷代之經營西域
    • 壹、西域名稱之由來及其範圍
    • 貳、西域地位之重要
    • 參、張騫出使西域
    • 肆、班超在西域的活動
    • 伍、漢朝之經營西域
    • 陸、西域都護府之設立
    • 柒、唐朝之經營西域
    • 捌、明朝之經營西域
    • 玖、西域改稱新疆
    • 拾、清朝政府對新疆之管理
  • 第二篇 伊犁概況
    • 壹、伊犁疆域概況
      • 一、地理位置及面積
      • 二、山嶽
      • 三、河川(交通與河川)
      • 四、氣候
      • 五、民族與人口
      • 六、宗教
      • 七、風俗習慣
      • 八、出產及資源
    • 貳、伊犁之得名與沿革
      • 一、名稱起源
      • 二、古代伊犁
    • 參、伊犁將軍府與清代駐軍
      • 一、清代建立新疆軍府制度的歷史回顧
      • 二、歷屆伊犁將軍及其職能演變
      • 三、伊犁將軍府管理體制與結構分析
  • 第三篇 伊犁與中俄關係
    • 壹、 英俄在中亞、新疆的角逐與帝俄對中亞、新疆之覬覦
      • 一、中亞與中國之歷史關係
      • 二、帝俄侵略中亞之經過
      • 三、英俄在新疆的角逐
      • 四、帝俄早有夢想侵併新疆
    • 貳、阿古柏侵佔南疆與「建國」
      • 一、阿古柏侵佔南疆之經過
      • 二、阿古柏宣布獨立與「建國」
      • 三、阿古柏與英國之關係
      • 四、阿古柏與俄國之關係
    • 參、《中俄北京條約》對西域之影響
      • 一、《中俄北京條約》有關西域之規定
      • 二、中國西北喪失大片領土
      • 三、中俄西北之界約
    • 肆、帝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
      • 一、俄軍佔領伊犁之藉口
      • 二、帝俄對伊犁之殖民統治
      • 三、帝俄拒不撤兵
    • 伍、中俄伊犁之初步交涉
      • 一、中俄初步之交涉
      • 二、帝俄故意拖延交收伊犁之談判
  • 第四篇、左宗棠出征新疆
    • 壹、清廷策劃以武力收復新疆
    • 貳、「海防」與「塞防」之爭
      • 一、中國自古以陸地為中心
      • 二、列強覬覦中國突顯海防與塞防論爭
      • 三、李鴻章主張海防優先
      • 四、左宗棠力主海防與塞防並重
    • 參、左宗棠平定回疆
      • 一、策訂先平疆亂戰略
      • 二、運籌帷幄平定回疆
      • 三、整飭吏治固守邊疆
    • 肆、劉錦棠與收復新疆
      • 一、 殲滅阿古柏餘孽,粉碎沙俄長期霸占伊犁藉口
      • 二、堅持以武力為後盾,進而收復伊犁
    • 伍、左宗棠之豐功偉業
      • 一、老臣謀國穩定大局
      • 二、治軍嚴明西域揚威
      • 三、平定回變克復新疆
      • 四、一代武人卓越外交
  • 第五篇 崇厚與曾紀澤使俄交涉始末
    • 壹、崇厚使俄及簽訂喪權辱國條約
      • 一、崇厚使俄及其交涉之經過
      • 二、崇厚擅自簽訂《里瓦幾亞條約》
      • 三、《里瓦幾亞條約》喪權辱國
      • 四、清廷之反應與處置
      • 五、沙俄之抗議
    • 貳、曾紀澤使俄與《改訂伊犁條約》
      • 一、談判前之籌劃
      • 二、談判之經過
      • 三、中俄改訂《伊犁條約》之締結
      • 四、《改訂伊犁條約》成功之因素
    • 參、綜合評論
      • 一、對《里瓦幾亞條約》之評論
      • 二、對《改訂伊犁條約》之評論
      • 三、國內外對《伊犁條約》的研究與綜合述評
    • 肆、民國肇建後《伊犁條約》之發展與影響
      • 一、《伊犁條約》通商規定與中俄對修約的態度
      • 二、中俄修約談判的序幕-「六條」要求
      • 三、清亡前夕陸徵祥使俄談判經過
      • 四、民國初年中俄修約交涉
      • 五、結論
  • 第六篇 伊犁藝文與歷史古蹟
    • 壹、藝文
      • 一、麥西來甫
      • 二、阿肯彈唱會
      • 三、花兒會
      • 四、民間社火
      • 五、笑話會
    • 貳、軼事趣聞
      • 一、成吉斯汗與巴彥岱
      • 二、阿凡提傳奇
    • 參、人物
      • 一、茂薩
      • 二、明瑞
      • 三、阿桂
      • 四、玉山巴依‧木沙巴也夫
    • 肆、古物勝蹟
      • 一、乾隆御制碑
      • 二、土爾滬特全部歸順記石碑
      • 三、敕建伊犁普化寺碑記
      • 四、城堡
      • 五、陝西大寺
      • 六、拜都拉清真寺
      • 七、火龍洞
      • 八、伊犁河大橋
      • 九、林則徐紀念館
      • 十、金頂寺的被毀
    • 伍、文物
      • 一、硅化木
      • 二、石磨
      • 三、古錢幣
      • 四、鍍金銅佛
      • 五、陶器
    • 陸、古蹟
      • 一、古道重鎮(弓月城遺址)
      • 二、固勒札
      • 三、古人類遺址
      • 四、烏孫墓葬群
      • 五、成吉思汗駐軍伊犁定策西征之遺址
      • 六、準噶爾時期古城遺址
      • 七、林則徐捐辦喀什河龍口遺址
    • 柒、文學
      • 一、詩歌謠諺
      • 二、英雄史詩
      • 三、敘事長詩
      • 四、史學
    • 捌、藝術
      • 一、音樂歌舞
      • 二、岩畫藝術
      • 三、石窟藝術
      • 四、工藝美術
  • 附錄
    • 附錄一、璦琿條約
    • 附錄二、中俄北京條約
    • 附錄三、里瓦幾亞條約
    • 附錄四、伊犁條約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