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旨在重新詮釋臺灣農家經濟史上的重要課題,諸如與戰後初期相比,日治時代臺灣農家經濟有何變化;農家經濟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與此相關之農民參與市場的程度、接受新技術意願及能力等等。書中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方法,透過計量經濟分析法,探討各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從中獲得以下主要不同的論點。
從各種經濟指標來看,戰後初期農家生活水準確實都低於日治時代。租佃制度可擴大經營地面積,佃農所得未必低於自耕農,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三七五減租是否提高了農家的所得。戰後初期每人GDP低於戰前,與農家參與市場活動大幅衰退有關,這是因為政府不當政策所致。蓬萊米普及的根本因素為利潤,應證了臺灣農家強烈市場導向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從各種經濟指標來看,戰後初期農家生活水準確實都低於日治時代。租佃制度可擴大經營地面積,佃農所得未必低於自耕農,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三七五減租是否提高了農家的所得。戰後初期每人GDP低於戰前,與農家參與市場活動大幅衰退有關,這是因為政府不當政策所致。蓬萊米普及的根本因素為利潤,應證了臺灣農家強烈市場導向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 序/吳密察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1.臺灣經濟史的解釋觀點
-
1.1 中國邊陲論
-
1.2階級剝削論
-
1.3 現代化論
-
-
2歷史解釋的分歧
-
2.1 財政負擔是否過重
-
2.2 市場結構
-
-
3.本書的主旨與架構
-
-
第一部分概論
-
第二章 臺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
-
1.前言
-
2.新經濟史的開創與發展
-
3.經濟學家對傳統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反省
-
4.經濟學家為臺灣經濟史開拓的新研究領域
-
5.資料整理的新局面
-
6.小結
-
-
-
第二部分農家經濟狀況的變遷
-
第三章 農家所得水準之變遷
-
1.前言
-
2.資料來源及處理
-
3.所得水準的變遷
-
4.可支配所得之重新推估
-
5.農業經營費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
6.每甲土地收入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
7.景氣波動對農家所得之影響
-
8.政府對農家所得的影響
-
9.可支配所得影響因素的迴歸分析
-
10.小結
-
-
第四章 農家儲蓄及消費水準之變遷
-
1.前言
-
2.相關文獻、定義及資料
-
3.儲蓄及消費的變動
-
4.儲蓄及消費的影響因素
-
5.糧食消費結構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
-
6.恩格爾係數及所得彈性
-
7.小結
-
-
-
第三部分 市場興農家經濟
-
第五章 農家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
1.前言
-
2.商業化的意義、衡量指標與資料來源
-
3.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
4.主作不同對農家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
5.農業技術變革對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
6.政府政策對農家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
7.小結
-
-
第六章 蓬菜種稻作普及之因素
-
1.前言
-
2.蓬萊米快速普及
-
3.技術型態的比較
-
4蓬萊米與在來米產出與利潤之比較
-
5.蓬萊米優勢力量的根源
-
6.小結
-
-
第七章結論
-
- 附錄臺灣經濟史大師──張漢裕教授的學術成就
- 附表
- 參考文獻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36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