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數學與物理概念談生命:
借用數學的函數概念來比喻,就是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或者更為宏觀地說,每個人的生死流轉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而且是跨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的連續函數,雖然一直都在起伏變動,但是不論其變動得如何劇烈與曲折,都「不曾斷裂」,更「不會斷滅」。
從佛教的三世觀說明生命的延續性:「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的生命觀點而不單就是「一世生命觀」。也敘說「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並非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相反的應該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三世生命觀的時空架構與宏觀視野來看,就不再是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而可以有生生世世「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以及「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
我們的來生是能夠由自己選擇的:
不僅是來生,就是我們現在這一生,也是當初大家隨自己的意願選擇而來的,然而這最為關鍵的是,在個人生命的「使用年限」與「賞味期」屆滿之前,切記!務必要保留精神及體力,意識清醒,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預知時至」,到了最後臨終之際,才能「正念現前,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瀟灑走一回,如願往生!
生命是永續經營的:
《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此「於法不說斷滅相」與《法華經‧方便品》所云的「世間相常住」,相互呼應。雖然佛法講世間諸法皆是因緣生滅,但是不說斷滅相,「斷滅」即是歸於虛無。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是,外在器世間的宇宙,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但不斷滅,而是「永續」的。內在有情眾生的生命,有「生、老、病、死」的遷流,卻非斷滅,也是「永續」的。
─作者簡介─
慧開法師,建中畢業後,1972年以第一志願考入台大數學系,隨即加入台大晨曦學社,並於1974-1975年擔任社長。1982年禮星雲大師披剃出家。1996年獲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專研佛教哲學、天台宗教義、宗教哲學、儒家哲學、東西方宗教傳統與生死探索、臨終關懷、死後生命探索。曾任南華大學教務長、學務長、副校長、研發處處長、代理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現任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生死學系(所)專任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兼任教授、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台灣生死輔導學會理事長、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校長、台中市光大社區大學校長等。
借用數學的函數概念來比喻,就是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或者更為宏觀地說,每個人的生死流轉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而且是跨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的連續函數,雖然一直都在起伏變動,但是不論其變動得如何劇烈與曲折,都「不曾斷裂」,更「不會斷滅」。
從佛教的三世觀說明生命的延續性:「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的生命觀點而不單就是「一世生命觀」。也敘說「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並非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相反的應該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三世生命觀的時空架構與宏觀視野來看,就不再是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而可以有生生世世「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以及「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
我們的來生是能夠由自己選擇的:
不僅是來生,就是我們現在這一生,也是當初大家隨自己的意願選擇而來的,然而這最為關鍵的是,在個人生命的「使用年限」與「賞味期」屆滿之前,切記!務必要保留精神及體力,意識清醒,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預知時至」,到了最後臨終之際,才能「正念現前,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瀟灑走一回,如願往生!
生命是永續經營的:
《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此「於法不說斷滅相」與《法華經‧方便品》所云的「世間相常住」,相互呼應。雖然佛法講世間諸法皆是因緣生滅,但是不說斷滅相,「斷滅」即是歸於虛無。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是,外在器世間的宇宙,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但不斷滅,而是「永續」的。內在有情眾生的生命,有「生、老、病、死」的遷流,卻非斷滅,也是「永續」的。
─作者簡介─
慧開法師,建中畢業後,1972年以第一志願考入台大數學系,隨即加入台大晨曦學社,並於1974-1975年擔任社長。1982年禮星雲大師披剃出家。1996年獲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專研佛教哲學、天台宗教義、宗教哲學、儒家哲學、東西方宗教傳統與生死探索、臨終關懷、死後生命探索。曾任南華大學教務長、學務長、副校長、研發處處長、代理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現任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生死學系(所)專任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兼任教授、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台灣生死輔導學會理事長、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校長、台中市光大社區大學校長等。
- │推薦序│生命不死/星雲大師
- │推薦序│探索生死奧祕 追求善生善終/陳榮基
- │推薦序│善終.善生.好自在/紀潔芳
- │推薦序│朝聞道 /賴明亮
- │推薦序│參透生死 才能迎接生死/趙可式
- │推薦序│生而無悔 死而無憾/孫效智
- │自 序│探索生死的奧祕 體現生死的自在
-
生死探索
-
生命的意義何在?
-
未知生,焉知死乎?未知死,焉知生乎?
-
人為什麼會死?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死?
-
人死了以後還有沒有?—生命的永續與挑戰
-
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
-
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生命的未來出路
-
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
-
-
輪迴的現代理解
-
從數學與物理概念談起
-
佛教講三世因果、生死輪迴等等,能夠證明給我看嗎?
-
三世生命觀的歷史回顧與現代開展
-
有關輪迴轉世的學術性研究報告
-
如果真的有前世今生的話,為什麼我都不記得了呢?
-
如果真有來生的話,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
-
-
現代生死學
-
「現代生死學」精義
-
「現代生死學」導覽
-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意義治療學」引介
-
賈伯斯的生、愛、失落與死亡
-
-
生命的永續經營
-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
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
-
尊重親人的宗教信仰與遺願
-
談因說果—生命中的因果探微
-
-
生命的終極關懷
-
《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解讀與釋疑
-
「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
-
媽媽最後的生命示現—我的永續生死學功課
-
臨終親人該不該插鼻胃管的再省思
-
媽媽往生後,爸爸的後續照顧課題
-
末期病患照顧與臨終關懷的一些關鍵課題
-
千古艱難「為」一死—當代社會的善終課題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6458/80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