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 李志銘
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
最新力作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
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
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
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
最新力作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
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
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
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 推薦語 吳家恆
- 推薦序 聆聽城市的身世 畢恆達
-
第一篇 序曲
-
寂靜之城
-
-
第二篇 城市印象─聲音的地方
-
再會三重埔
-
晝夜邊境
-
一曲<月夜愁>歌詠台北三線路迷醉之夜
-
城內城外,兩個不同世界
-
城市深晚未歸人的迷離身影:從<台北上午零時>到<今天不回家>
-
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
-
聲音如何以城市(地方)命名
-
驚雷與威權之聲
-
聽見遠方有戰爭:從《一八一二序曲》到「八二三炮戰」
-
空襲警報:關乎噪音轟炸的聽覺記憶
-
城市鐘聲何處尋
-
-
第三篇 城市晃蕩─聲音的速度流動
-
穿越街道的節奏與身體
-
蒸汽火車搖滾音樂文化史
-
鐵道歌唱:從蘭陽古調<丟丟銅仔>到現代合唱曲<飛快車小姐>
-
流動的城市:火車南北往返串連聲音鄉愁
-
-
時速四十公里:從鄉村滑向工業時代的聲軌
-
現代資本主義城市的擴張與壅塞:四奇士合唱團<討厭的公共汽車>
-
失速的城市、失速的哀傷:工商時代汽車流動噪音蔓延
-
侯德健<高速公路>見證八○年代台灣汽車文化濫觴
-
蘇芮<跟著感覺走>體現城市速度與欲望
-
-
台灣「歐兜拜」(Auto-bike)城市機車狂想曲
-
叮叮車鈴聲懷念青春的飛輪
-
-
第四篇 城市生態─聲音的季節與風景
-
被遺忘的季節之聲
-
聽見城市裡的鄉村風景
-
遠去的市井叫賣
-
冬夏晨昏的叫賣音信
-
從行商招徠到江湖走唱:細聽郭大誠傳述台灣古早行業歌曲
-
-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
農諺測天,諦聽鳥音
-
鳥鳴召喚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
-
夜裡秋蟲鳴聲皆美
-
聲音正凝結止水之靜
-
日本「水琴窟」靈妙清音
-
河岸旁,錦歌繁弦如夢:台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
-
當雨季來臨,屋瓦敲打樂響起
-
觀聽海潮,洄瀾拍岸
-
海洋是人類音樂的總和
-
-
-
第五篇 弦外之章
-
你的黃河長江其實是淡水河濁水溪─寫給台灣作曲家江文也的懺情書
-
- 後記‧致謝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