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出版日期
20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86999807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由黃俊傑教授近年來部份研究成果--共十三篇論文集結而成。內容上大致可歸屬兩大範疇:一是關於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於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形式結構上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由四篇論文組成〈儒學史的新視野〉單元,第二部份〈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由五篇論文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家經典的詮釋,第三部份〈儒家身體思維探索〉由四篇論文組成,探討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中國思維傳統。
  • 序 余英時
  • 自序
  • 《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 壹、 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傳統研究芻議
      • 一、引言
      •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之目標
      •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方法芻議
      • 四、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研究方向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貳、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儒家詮釋學的特質與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
      • 三、解經者的「歷史性」是開發經典潛藏涵義的催化劑
      • 四、經典與解釋者的對話是創造經典之永恆性的活水源頭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參、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
      • 一、引言
      • 二、儒家的歷史敘述是證立普遍理則的手段
      • 三、儒家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之間的緊張性:經典中的「道」與聖人
      • 四、解經以求「道」的兩種方法及其問題
      • 五、結論:兼論儒家經典詮釋的關鍵點
      • 引用書目
    • 肆、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 一、引言
      • 二、儒家傳統中的宗教性:涵義與淵源
      • 三、儒學的「宗教性」之特質
      • 四、兩項質疑及其回應
      • 五、結語
      • 引用書目
  • 《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
    • 伍、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 一、背景與問題
      • 二、仁齋孟子學之內涵
      • 三、仁齋孟子學的性質與方法
      • 四、仁齋孟子學的思想史涵義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陸、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重建
      • 一、引言
      • 二、中井履軒釋孟的方法:歷史的解讀方法
      • 三、中井履軒對孟子性善論的再詮釋:「擴充」而不是「克治」
      • 四、中井履軒對孟子的「道」的解釋:「道」的人間性的重建
      • 五、中井履軒孟子學的思想史定位
      • 六、結論
      • 引用書目
    • 柒、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 一、引言
      • 二、朱子學脈絡中「心」與「理」之關係
      • 三、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途徑與方法
      • 四、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內容:「心」、「理」及其關係的重建
      • 五、結論:丸山論旨的再思考
      • 引用書目
    • 捌、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 一、引言
      •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學解釋:以孟子「知言養氣」說為中心
      • 三、從孟子學詮釋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 四、從日本儒學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玖、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
      • 一、引言
      • 二、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
      • 三、日本漢學家眼中的現實中國:事實與解釋
      • 四、日本漢學家的中國觀:洞見與局限
      • 五、結論:日本漢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 引用書目
  • 《儒家身體思維探索》
    • 拾、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 一、前言
      • 二、傳統中國的「聯繫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
      • 三、「聯繫性思維方式」的三種表現
      • 四、傳統中國「聯繫性思維方式」下的價值觀
      • 五、儒學與現代民主政治
      • 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人權理念
      • 七、結論
      • 引用書目
    • 拾壹、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
      • 一、引言
      • 二、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的特殊面向: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觀點
      • 三、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論述中的思想涵義
      • 四、結論
      • 引用書目
    • 拾貳、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
      • 一、前言
      •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見的身體隱喻及其涵蘊的問題
      • 三、「自我轉化」是「世界轉化」的起點:古代儒家的身體觀與政治觀
      • 四、孟子與荀子的身體隱喻中的政治意涵
      • 五、餘論:身體與政治組織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 引用書目
    • 拾參、「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 一、前言
      • 二、「具體性思維方式」中的「身體隱喻」:「四體不言而喻」
      • 三、作為實踐場域的身體及其在空間的展現
      • 四、作為內在整體性概念的身體及其工夫論:「心」、「氣」、「形」的分野及其統一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