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28580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學術史上影響巨大的兩大思潮,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本書主要採用「內在理路」的解釋方法,著重探討玄學與理學的學術脈絡與思想理路,探討在中國的社會歷史「外緣條件」下演變、發展的「內在理路」。
  中國思想傳統本來就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立思考,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視角,產生了一套獨有的問題意識和概念體系,譬如人性與天道、陰陽與五行、名教與自然、有為與無為、知與行等等,從而建構了一套既高深又實用的中國式學術傳統和思想體系。學術界對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於玄學與理學內在理路的研究,學術界還較少涉及。本書希望在玄學與理學的不同學術形態中尋找其內在關聯。
  關於玄學與理學的內在理路的研究,其實是要思考與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玄學為什麼會轉型為理學?理學是如何既汲收玄學又取代玄學成為主流學術思想?玄學、理學有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對先秦儒、道兩家學說的會通,從而體現了秦漢以後中國學術思想走向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玄學是以道家為主體而相容儒家,被當代學者稱為「新道家」;理學則是以儒家為主體而相容道家(也包括佛學),被當代學者稱為「新儒家」。
  本書的基本結構是「生活世界→思想觀念→經典學術」。作者首先討論玄學家、理學家在生活世界、人格理想的思想理路;繼而探討他們生活世界之後的思想基礎,即思考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最後則研究了他們思想觀念的經典依據,挖掘了玄學、理學關於《論語》、《周易》詮釋的內在理路。
  宋儒在整合傳統資源時,對玄學的繼承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魏晉玄學在個體安頓、哲學思辯、身心修養三個方面是先秦、漢唐時期儒學所不及的,玄學作為一種能夠用來對抗外來佛學的重要傳統資源,正好能夠為儒學重建作出有價值的重要貢獻。但是,學術界對玄學與理學的這種內在關聯一直重視不夠,形成的學術成果較少。本書的研究探索,可以明瞭宋儒是如何利用傳統資源回應佛教,實現中國思想文化的時代更新、理論重建的問題。對當代中國如何充分利用傳統資源,以解決回應西方文化、實現傳統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重建提供啟示。
  • 導論
  • 第一章 從名士風度到聖賢氣象
    • 一、魏晉名士風度及其人格衝突
    • 二、宋明聖賢氣象
    • 三、名士風度與聖賢氣象的內在關聯
      • (一)士大夫的主體意識
      • (二)名教可樂的問題
      • (三)情性的問題
      • (四)性與天道的問題
  • 第二章 玄學、理學「身心之學」的思想理路
    • 一、緒論
    • 二、玄學的身心思想
      • (一)精神權威的崩潰與個體自我的崛起
      • (二)名士的身心追求與困境
      • (三)魏晉身心之學的依據:性與理
    • 三、理學的身心之學
      • (一)理學的個體自我意識
      • (二)理學的身心一體觀
      • (三)身心之學與性理之學
    • 四、玄學、理學「身心之學」的發展理路
      • (一)從「遺其形骸」到「形骸與天地相應」
      • (二)從「無心」到「大心」
      • (三)從自然之我到名教之我
  • 第三章 玄學、理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
    • 一、緒論
    • 二、先秦性理觀念溯源
    • 三、玄學:建構性理學說的早期形態
    • 四、宋儒:性理學的完成
    • 五、性理學的建構與中國哲學的精神
  • 第四章 玄學、理學的經典詮釋方法及其聯繫
    • 一、緒論
    • 二、玄學、理學的言意之辨
      • (一)經典詮釋與言意之辨
      • (二)玄學、理學對歷史文本的肯定:言與意的聯繫
      • (三)思想創新的依據:言與意的差異
    • 三、玄學、理學的本末體用之辨
      • (一)玄學的經典詮釋方法:本末之辨
      • (二)理學的經典詮釋方法:體用之辨
      • (三)理學體用之辨與玄學本體詮釋方法的傳承關係
      • (四)理學體用之辨對玄學本體詮釋方法的發展
  • 第五章 玄學、理學《論語》學的學術理路
    • 一、《論語》及其思想特色與詮釋空間
    • 二、玄學《論語》學與內聖之道
      • (一)聖人之道的價值取向:自然與名教
      • (二)聖人之道的本體:道與無
      • (三)聖人之道的方法:「體無」、「明道」
    • 三、理學《論語》學與內聖之道
      • (一)宋儒聖人之道的經典詮釋
      • (二)宋儒聖人之道的本體建構
      • (三)宋儒聖人之道的下學上達結合
    • 四、兩種《論語》學的學術理路
      • (一)一致的本體詮釋方法
      • (二)相通的精神境界
      • (三)同構的哲學體系
  • 第六章 玄學、理學的《周易》義理學及其理路
    • 一、緒論
    • 二、王弼的《周易》義理學
      • (一)義理的學術形式特徵
      • (二)義理的人文內涵
      • (三)實用理性的義理
      • (四)本體論的義理
    • 三、程頤的《周易》義理學
      • (一)程頤義理《易》學對王弼之學的傳承
      • (二)體用一源的《易》理
      • (三)卦才與人生境遇
    • 四、《周易》義理學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 (一)從理性化的神靈到理性化的哲學
      • (二)義理《易》學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 結論
  • 主要參考及徵引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