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

出版日期
201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26775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一書是林義正近十二年來致力於中國經典詮釋的薈萃之作,全書以《周易》、《春秋》為焦點,透過九篇論文來呈現中國經典詮釋的原理與應用。前三章指出自孔子以來的詮釋傳統本身自有其基型、目的與方法,乃至詮釋背後思維範疇之原理,後六章則可視為原理之應用。作者長年研究先秦哲學,對先秦典籍極為熟稔,在西方詮釋學的強力激化下,反省傳統經學的詮釋活動,企圖找出其規律與原理,為中國詮釋學的成立,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書立論謹嚴,勝義紛出,誠為精思之作。
  • 自序
  • 第一章 論中國經典詮釋的兩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
    • 一、前言
    • 二、對「中國經典詮釋基型」的界定
    • 三、《易》籍著作的詮釋體式
    • 四、直釋型詮釋的方法與問題
    • 五、旁通型詮釋的方法與問題
    • 六、結論
  • 第二章 論中國經典詮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詮釋為例
    • 一、前言
    • 二、《春秋》經籍的詮釋體式
    • 三、《春秋》詮釋歷程的轉折
    • 四、經典詮釋的目的面向
    • 五、經典詮釋的方法面向
    • 六、結論
  • 第三章 論《大易》與《春秋》的關係
    • 一、前言
    • 二、釐清《大易》與《春秋》之所指
    • 三、《大易》、《春秋》在六藝中所扮演的功能
    • 四、《大易》與《春秋》的關係史
    • 五、關係決定於理解
    • 六、結論
  • 第四章 孔子對《周易》的詮釋方法
    • 一、前言
    • 二、孔子與《周易》的關係
    • 三、孔子對《周易》有詮釋
    • 四、孔子詮釋《周易》的方法
    • 五、結論
  • 第五章 孔子晚年思想鈎沈
    • 一、前言
    • 二、孔子思想的進階性
    • 三、探討孔子的晚年思想
  • 第六章 論《列子.天瑞》的易道思想
    • 一、前言
    • 二、易道思想的含義
    • 三、《列子.天瑞》與《易緯.乾鑿度》的關係
    • 四、〈天瑞〉的易道思想
    • 五、〈天瑞〉易道思想的特色
    • 六、結論
  • 第七章 李綱《易》說研究—兼涉其《易》與《華嚴》合轍論
    • 一、前言
    • 二、兼綜圓融的思想特質
    • 三、李綱《易》說的內容與特質
    • 四、論《易》與《華嚴》合轍
    • 五、李綱《易》說在易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 第八章 連雅堂思想中的《春秋》義—以《臺灣通史》為中心的考察
    • 一、前言
    • 二、型儀《史記》
    • 三、彰顯《春秋》義
    • 四、對連雅堂思想中的《春秋》義之檢討
  • 第九章 成中英《易》說研究
    • 一、前言
    • 二、《易經》是成中英重建中國哲學的基點
    • 三、對當代《易經》研究的批評
    • 四、《易》說要旨
    • 五、詮釋《易經》的方法:本體詮釋學進路
    • 六、成中英《易》說在當代易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 各章發表出處一覽
  • 引用書目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