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聽我說易經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78014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前賢對於古典《十三經》之研究成果與著作,其數量確實相當豐碩;其中對於《易經》之研究方法與見解,卻也顯得相當紛岐,甚至有人因熱衷於象數卜占之演繹而偏離於經文本義之探究。本書作者卻能運用「文、史、哲」之研究方法,窮究《易經》經文之奧義。作者似從關鍵字詞之「形、音、義」切入,並藉助於甲骨文,臺灣閩南語,及通假用字,進行必要之考證與注釋;對於闡發卦、爻辭之物象與意象,已經發揮很大的效果。本書對《易經》之研究方法與成果,確實前所未有:以卦名為例,就有「睽」、「萃」、「艮」、「渙」、「震」、「小過」等數卦;以經文用字為例,就有「貞」、「習」、「彭」、「床」、「歸」、「脢」等多字,均屬相當獨特之創見與發明。事實上,本書內容也都能分別列舉具體而客觀之事實,用以論證經文之故事背景,例如「復」、「震」、「既濟」三卦經文中的「七日」,即屬佳作無疑。──經學文獻學家、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林慶彰
本書內容,是從《歸○解易十六講》四集當中、作為詮釋六十四卦經文之〈卦、爻辭解釋〉,重新進行集錄、排序與整理的一本著作。本書強調,研讀《易經》經文的三大要領,包括:一、要利用「聽」與「說」來見證《易經》之優美與價值;二、要運用「形音義」之注釋文字來考證經文之本義與演變;三、要藉用「臺灣閩南語」來佐證上古漢語之原音與流傳。事實上,本書很適合作為研習與講解《易經》的輔助教材。
  • 近現代語文學家經典語錄
  • 自序
  • 說「乾」
  • 說「坤」
  • 說「屯」
  • 說「蒙」
  • 說「需」
  • 說「訟」
  • 說「師」
  • 說「比」
  • 說「小畜」
  • 說「履」
  • 說「泰」
  • 說「否」
  • 說「同人」
  • 說「大有」
  • 說「謙」
  • 說「豫」
  • 說「隨」
  • 說「蠱」
  • 說「臨」
  • 說「觀」
  • 說「噬嗑」
  • 說「賁」
  • 說「剝」
  • 說「復」
  • 說「無妄」
  • 說「大畜」
  • 說「頤」
  • 說「大過」
  • 說「坎」
  • 說「離」
  • 說「咸」
  • 說「恆」
  • 說「遯」
  • 說「大壯」
  • 說「晉」
  • 說「明夷」
  • 說「家人」
  • 說「睽」
  • 說「蹇」
  • 說「解」
  • 說「損」
  • 說「益」
  • 說「夬」
  • 說「姤」
  • 說「萃」
  • 說「升」
  • 說「困」
  • 說「井」
  • 說「革」
  • 說「鼎」
  • 說「震」
  • 說「艮」
  • 說「漸」
  • 說「歸妹」
  • 說「豐」
  • 說「旅」
  • 說「巽」
  • 說「兌」
  • 說「渙」
  • 說「節」
  • 說「中孚」
  • 說「小過」
  • 說「既濟」
  • 說「未濟」
  • 注釋
  • 延伸閱讀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