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緒論
-
第一章 邏輯實證論與科學實在論:西方社會科學的危機
-
第一節 客觀主義的興起
-
第二節 心理學: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
-
第三節 歐洲文化的危機
-
第四節 科學實在論的興起
-
-
第二章 古典時期與現代時期的知識型:學術實踐主體性的喪失
-
第一節 知識型與世界觀
-
第二節 心理學的轉向
-
第三節 「西化」的意識型態
-
第四節 學術實踐主體性的喪失
-
第五節 本土社會科學研究的判準
-
-
第三章 主觀所究與客觀研究:多重典範的研究取向
-
第一節 社會科學的基礎與限制
-
第二節 多重典範的研究取向
-
第三節 結構主義
-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及理念
-
-
第四章 道與存在:東西文化的交會與整合
-
第一節 發生認識論
-
第二節 道家的宇宙觀
-
第三節 存在與思考
-
第四節 學術創造的歷程
-
-
第五章 符號互動與社會交換:〈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式的建構
-
第一節 符號互動論
-
第二節 社會交換論
-
第三節 正義理論
-
第四節 〈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式的建構
-
-
第六章 庶人倫理與士之倫理: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
-
第一節 儒家的天命觀
-
第二節 儒家的心之模型
-
第三節 庶人倫理:「仁、義、禮」倫理體系
-
第四節 修身以道
-
第五節 儒家的「士之倫理」:濟世以道
-
-
第七章 天理與人欲:儒家思想的發展
-
第一節 艾森斯塔的現代化理論
-
第二節 兩漢時期: 儒家思想的神學化
-
第三節 從魏晉到陪唐:佛、道的儒學化
-
第四節 宋、元、明、清:儒家思想的理學化
-
第五節 宋明理學的批判
-
第六節 儒學第三期的發展
-
-
第八章 法家與陽謀:中國人的組織理論
-
第一節 「仁道」與「公道J 儒家與法家
-
第二節 法家思想的形式結構
-
第三節 程序正義: 中西文化的對比
-
-
第九章 兵家與陰謀:中國人的計策行動
-
第一節 中國社會中的「詭道」
-
第二節 兵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
第三節 兵家思想與計策行動
-
-
第十章 東亞文明的理性化:文化傳統的理解與應用
-
第一節 「傳統」與「現代」的糾結
-
第二節 傳統之謎及其詮釋
-
第三節 科學的問題與進步
-
第四節 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
-
第五節 建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傳統
-
- 參考資料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