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題為《善與善行:理論倫理學前篇--規範倫理學》。倫理學所探討的就是道德問題,而道德就是善行。善是每一個人不可違背的,也是吾人立命之道,不可須臾離也。古代各文明古國,無不強調倫理。本書的特色有四:其一是把中西倫理學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作了結構性的分析。其二是本書所涉及相關哲學文獻都是直接參照原著,並做了系統性的重建。其三是本書的論述段落分明,清晰可讀。其四是提出創生演化倫理觀。
- 序 言
-
第1 章 緒 論
-
§1.0 何故要研究倫理學
-
§1.1 價值的追求
-
§1.2 人生觀的反思
-
§1.3 倫理與行為
-
§1.4 道德的優先性
-
§2.0 倫理道德與歷史文化
-
§2.1 倫理與華夏民族文化
-
§2.2 古印度婆羅門的倫理之教
-
§2.3 古希臘赫西奧德的倫理之教
-
§2.4 希伯萊宗教中的倫理
-
§2.5 倫理學乃法、政、經的理論基礎
-
§3.0 倫理學的概念
-
§4.0 中文「倫理」與「道德」的文字訓詁
-
§4.1「倫理」的文字意義
-
§4.2「道德」一詞的文字意義
-
§5.0 西方語文的「倫理」與「道德」意義
-
§5.1 moralis 與ethica
-
§5.2 古希臘的德性概念
-
§5.3 黑格爾的道德倫理之意義
-
§6.0 理論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
§7.0 倫理學分類
-
§7.1 以倫理本質作分類
-
§7.2 規範倫理的分類原則
-
§7.3 以二分法原則作分類
-
§7.4 康德的分類
-
§7.5 其他分類
-
§7.6 本書對規範倫理學的分類
-
§8.0 本書的結構
-
-
第2 章 人生在於追求完美──柏拉圖倫理學
-
§1.0 絕對主義的倫理學
-
§1.1 反對相對主義
-
§1.2 人的本性與德行
-
§1.3 美好的人生與行為
-
§1.4 德行與理型
-
§2.0 德行概念的分析
-
§2.1《美諾篇》的德行概念
-
§2.2《普羅泰戈拉篇》的德行概念
-
§3.0 正義概念的爭議
-
§3.1 正義的問題
-
§3.2 對正義的懷疑
-
§3.3 城邦的正義
-
§4.0 自我的提升:愛與美
-
§4.1 人性中的善與惡
-
§4.2 愛慾
-
§5.0 本章結語
-
-
第3 章 人生在於追求幸福──亞里士多德倫理學
-
§1.0 引言
-
§2.0《尼可馬科倫理學》分析
-
§2.1 卷1 的要旨
-
§2.2 卷2:倫理德行與中道
-
§2.3 卷3:自願的行為與非自願的行為
-
§2.4 卷4:處世的中道
-
§2.5 卷5:正義概念的分析
-
§2.6 卷6:理智的德行
-
§2.7 卷7:自制與不自制
-
§2.8 卷8 及卷9 論友誼
-
§2.9 卷10:快樂與幸福
-
§3.0 本章結語
-
-
第4 章 伊比奇魯與斯多亞的倫理觀
-
§1.0 歷史背景
-
§2.0 伊比奇魯派的倫理觀
-
§2.1 關於伊比奇魯的生平
-
§2.2 伊比奇魯的知識觀
-
§2.3 伊比奇魯派的原子論
-
§2.4 伊比奇魯派的世界觀
-
§2.5 快樂與倫理
-
§3.0 斯多亞學派的倫理觀
-
§3.1 犬儒學派與斯多亞學派
-
§3.2 齊諾創立斯多亞學派
-
§3.3 斯多亞學派分為三個時期
-
§3.4 自然與其邏各斯
-
§3.5 心與物
-
§3.6 斯多亞的倫理觀
-
§3.7 命定與自由
-
§4.0 結語
-
§4.1 關於伊比奇魯的倫理觀
-
§4.2 關於斯多亞的倫理觀
-
-
第5 章 感覺主義倫理觀
-
§1.0 引言
-
§2.0 洛克的感覺主義
-
§2.1 人心沒有本有的道德原則
-
§2.2 苦與樂
-
§2.3 意志與不安
-
§2.4 幸福
-
§2.5 道德法則
-
§2.6 道德與法律
-
§3.0 休謨的道德原理
-
§3.1 坎坷的一生
-
§3.2 善惡是感情問題
-
§3.3 功利是道德原理的基礎
-
§3.4 社會的美德
-
§3.5 行為與生活的品質
-
§3.6 探討道德問題的方法
-
§3.7 實然與應然
-
§4.0 本章結語
-
-
第6 章 感情主義倫理學
-
§1.0 感情主義倫理學的意義
-
§2.0 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感理論
-
§2.1 好(善)與德行
-
§2.2 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感」概念
-
§2.3 美德與幸福
-
§2.4 反對自我主義
-
§3.0 哈奇森倫理觀
-
§3.1 道德感
-
§3.2 善與惡
-
§3.3 快樂的計算
-
§3.4 理性與道德感
-
§4.0 亞當.斯密論道德感情
-
§4.1《道德感情論》一書題解
-
§4.2 同情心的適當性
-
§4.3 判斷自我感情的原則
-
§4.4 倫理的美德
-
§5.0 本章結語
-
-
第7 章 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
-
§1.0 引言
-
§2.0 邊沁的功利主義
-
§2.1 關於《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一書
-
§2.2 功利原理
-
§2.3 快樂與痛苦的計算
-
§3.0 穆勒的功利主義
-
§3.1 關於道德標準
-
§3.2 功利主義的意義
-
§3.3 幸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的
-
§3.4 功利與正義
-
§4.0 實用主義的倫理觀
-
§4.1 改良主義
-
§4.2 自然的經驗主義
-
§4.3 工具主義的真理觀
-
§4.4 價值、人格與教育
-
§4.5 教育的基本方案
-
§5.0 本章結語
-
§5.1 後果與動機
-
§5.2 功利與快樂
-
§5.3 實然與應然
-
§5.4 功利與正義
-
-
第8 章 理性主義倫理學
-
§1.0 引言
-
§2.0 笛卡爾的倫理觀
-
§2.1 幸福與哲學
-
§2.2 暫時性的道德準則
-
§2.3 美德與幸福
-
§3.0 萊布尼茨的完美主義倫理觀
-
§3.1 形上的完美主義
-
§3.2 萊布尼茨與普羅提諾
-
§3.3 三種倫理思想的折衷
-
§3.4 快樂與理智
-
§4.0 斯賓諾薩的倫理學
-
§4.1 感情的起源與性質
-
§4.2 美好的人生
-
§4.3 美德
-
§4.4 善與惡
-
§5.0 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法理性主義倫理觀
-
§5.1 霍布士論善惡與理智
-
§5.2 庫沃夫的倫理觀
-
§5.3 克拉克論適當性
-
§5.4 馬勒布蘭奇的倫理觀
-
§5.5 派斯的理性倫理思想
-
§6.0 本章結語
-
-
第9 章 康德倫理學
-
§1.0 道德規範立足於實踐理性
-
§2.0 意志與意念
-
§2.1 意志與意念的意義
-
§2.2 意志與意念之間的關係
-
§3.0 道德律
-
§3.1 道德律的本質
-
§3.2 道德律的表述
-
§4.0 意志與意念的自由
-
§4.1 康德的「自由」概念
-
§4.2 從自律界定意志自由
-
§4.3 意念的「自由」
-
§5.0 人性與成德
-
§5.1 人性的稟賦
-
§5.2 人性中有關惡的習性
-
§5.3 人在本性上是惡的
-
§6.0 成德的可能性
-
§6.1 恢復人性中向善的本有能力
-
§6.2 成聖是無限的歷程
-
§7.0 本章結語
-
-
第10 章 德國理念論倫理學──費希特與黑格爾
-
§1.0 引言
-
§2.0 費希特的倫理觀
-
§2.1 生涯與哲思
-
§2.2 知識學的基本原則
-
§2.3 費希特《倫理學系統》分析
-
§3.0 黑格爾論道德與倫理
-
§3.1 黑格爾論抽象法
-
§3.2 黑格爾論道德
-
§3.3 黑格爾論倫理
-
§4.0 本章結語
-
§4.1 德國理念論的出發點
-
§4.2 費希特論「倫理衝動」
-
§4.3 法權與中國哲學在傳統上所謂內聖外王
-
§4.4 關於道德判斷
-
-
第11 章 自愛與性惡論
-
§1.0 人性論的研究
-
§1.1 人性的意義
-
§1.2 希臘哲學的人性論
-
§1.3 人性之惡的關懷
-
§2.0 孟德維爾從自愛分析人性
-
§2.1 時代的背景
-
§2.2 孟德維爾的人性論
-
§3.0 荀子的人性論
-
§3.1 性惡說
-
§3.2 教化與倫理
-
§3.3 聖人從何而生?
-
§3.4 心與智
-
§3.5 人心具主體性
-
§4.0 本章結語
-
-
第12 章 儒家倫理學(1)──孔子與孟子的倫理觀
-
§1.0 引言
-
§1.1 先秦儒家
-
§2.0 戰國至秦之際的儒家
-
§3.0 漢代儒
-
§3.1 漢代的經學學者
-
§3.2 漢代的獨立思想家
-
§4.0 兩宋儒家
-
§5.0 孔子的思想及其理論
-
§5.1 禮治與恢復周代人文制度
-
§5.2 周禮的概念
-
§5.3 哲學的理倫基礎:禮之本
-
§6.0 孟子闡述成德的可能性
-
§6.1 孟子所謂「人性」的意義
-
§6.2 性善說的論辯
-
§6.3 性善的證據:四端說
-
§6.4 仁義之辯
-
§7.0 本章結語
-
-
第13 章 儒家倫理學(2)──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1.0 引言
-
§2.0 即體是用的原理
-
§2.1 心即理
-
§2.2 良知即天理
-
§2.3 天理即明德
-
§2.4 良知是「未發之中」
-
§2.5 良知即「心之本體」
-
§2.6 至善是「心之本體」
-
§2.7 至善與善的意志
-
§3.0 即用見體的原理
-
§3.1 從實踐即證本體
-
§3.2 成德的工夫
-
§3.3 從工夫以體證本體
-
§4.0 知識與德行的關係
-
§4.1 把德行所需要的知識視為常識
-
§4.2 把實踐所需的知識視為枝葉
-
§5.0 體與用的關係
-
§5.1 知行合一的意義
-
§5.2「知行合一」中的「知」與「行」
-
§5.3 知行合一的可能性
-
§5.4 道德哲學的體用原理
-
§6.0 德性立法與執法
-
§6.1 德性立法與道德主體
-
§6.2 道德的實踐
-
§6.3 德性的立法與執法合一說
-
§6.4 四句教的意義
-
§7.0 本章結語與評語
-
§7.1 成德之教
-
§7.2 知識與成德的機動力
-
§7.3 王學禪門之弊
-
-
第14 章 本質倫理與存在抉擇
-
§1.0 理論背景:反本質主義
-
§1.1 靜態的本質概念
-
§1.2 靜態的本質倫理
-
§1.3 靜態本質主義的缺點
-
§2.0 動態的本質哲學
-
§2.1 德國理念論的本質實現哲學
-
§2.2 康德之後的德國理念論
-
§3.0 海德格的道路
-
§3.1 Sein 的探討
-
§3.2 價值的取向
-
§4.0 沙特論本質先於存在
-
§4.1 存在先於本質
-
§4.2 設準無神論
-
§4.3 值價的取向:自由抉擇
-
§5.0 本章結語
-
§5.1 本質實現哲學的反思
-
§5.2 海德格的開顯哲學
-
§5.3 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
-
-
第15 章 殿語篇──創生演化倫理觀
-
§1.0 引言
-
§2.0 倫理判斷的反思
-
§2.1 關於倫理判斷的標準
-
§2.2 已有的倫理規範有助於一般倫理判斷
-
§2.3 道德判斷通常不需要求助絕對客觀的標準
-
§2.4 有時也會面對倫理判斷的困境
-
§3.0 倫理判斷與經驗知識
-
§3.1 西方理念主義
-
§3.2 孟子一系的儒家之良知說
-
§4.0 基因與人性
-
§5.0 神經科學中的「人」
-
§5.1 神經迴路說
-
§5.2 神經網絡體假設
-
§5.3 神經網絡體假設的反思
-
§6.0「意識體」的假設
-
§6.1 何謂「意識體假設」?
-
§6.2 何故提出「意識體假設」
-
§6.3「意識體假設」的作用
-
- 後 記──有感於倫理紛亂的大中華社會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