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韓國歷史上,朝鮮時期是關注儒學的頂峰時期。朝鮮學者的《詩經》研究在朝鮮時期的經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的寫作目的在於了解朝鮮時期學者接受《詩經》的整體面貌。韓國朝鮮時期《詩經》學以主要參考朱熹《詩集傳》的出發點,對《詩》進行譯介。統治階層對《詩》義的理解,雖然強調《詩經》的教化功能,但也不乏深化與多樣化的面貌。到了朝鮮後期,隨著朝鮮社會經濟、思想的變革,對《詩經》的理解逐漸走出朱熹《詩集傳》的框架,趨於多樣化。不僅出現運用大量的文獻與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而治《詩》的學者,深化了對《詩經》的文字、訓詁研究,還出現闡發先秦引《詩》用《詩》之義以強調《詩經》經世致用功能的學者。
- 代序
-
緒論
-
一 選題意義
-
二 研究現況
-
三 論文的研究範圍
-
四 寫作思路
-
五 朝鮮時期學術背景略述
-
-
第一章 朝鮮學者對《詩經》的諺解
-
第一節 諺解的開始階段─口訣
-
一 口訣的定義與使用
-
二 為《詩經》加注的口訣
-
-
第二節 諺解的辨析階段─釋義時期
-
一 釋義
-
二 李滉的〈詩釋義〉
-
三 由退溪所引其他釋義看朝鮮中期對《詩經》的釋義傾向
-
-
第三節 諺解的規範階段─校正廳本《詩經諺解》
-
一 校正廳本《詩經諺解》的成書及刊行過程
-
二 校正廳本《詩經諺解》的性質特點
-
-
第四節 《詩經》諺解所產生的影響
-
一 推動儒家詩學思想的普及
-
二 加速朝鮮國語的規範與發展
-
三 釀成株守其義、拘泥而鮮通的弊端
-
-
第五節 小結
-
-
第二章 朝鮮時期論《詩》的形式特點 ─ 經筵與經史講義
-
第一節 朝鮮經筵讀《詩》的經過
-
一 對中國經筵制度的接受期─朝鮮以前
-
二 朝鮮經筵制度的確立期─世宗、成宗朝
-
三 朝鮮經筵制度的坎坷期─宣祖、孝宗、肅宗朝
-
四 朝鮮經筵制度的成熟期─英祖朝
-
-
第二節 朝鮮經筵制度的變用期─正祖朝的經史講義
-
一 正祖朝的經筵與「經史講義」活動
-
二 正祖與毛奇齡《詩》說
-
三 《詩經講義》中的正祖「條問」
-
四 《詩經講義》中的文臣「條對」
-
-
第三節 小結
-
-
第三章 朝鮮時期《詩》學的內容特點 ─ 以朱說為中心
-
第一節 權近《詩淺見錄》
-
一 權近《詩》說
-
二 權近治《詩》特點
-
三 小結
-
-
第二節 朴文鎬《詩集傳詳說》
-
一 朴文鎬生平與著述
-
二 對朱熹《詩集傳》版本的文字、注音的校勘
-
三 分析朱熹《詩集傳》內容上的特點
-
四 對《諺解》的分析與糾正
-
五 從語言學角度關注《詩經》
-
-
第三節 小結
-
-
第四章 注重文獻的《詩》學研究
-
第一節 申綽《詩》學
-
一 《詩次故》的編撰
-
二 申綽《詩》說觀
-
三 申綽治《詩》特點
-
-
第二節 成海應《詩》學
-
一 成海應《詩》說觀
-
二 成海應治《詩》上的特點
-
-
第三節 小結
-
-
第五章 試圖開闢朝鮮《詩》學的新路
-
第一節 李瀷《詩經疾書》
-
一 生平與學術
-
二 以往學者對李瀷《詩》學的研究成果
-
三 李星湖《詩》說
-
四 李星湖治《詩》特點
-
五 小結
-
-
第二節 丁若鏞《詩經講義》
-
一 丁若鏞生平與著述
-
二 丁若鏞《詩》說的基本觀點
-
三 治《詩》方法
-
-
第三節 小結
-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一 韓國《詩經》學相關年表
-
二 朝鮮《詩經》諺解本的書影
-
三 權近《詩》圖解的圖影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