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休閒社會學

出版日期
200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86047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休閒社會學與休閒研究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是以社會學為基礎,而後者則是跨領域的。
本書專注於休閒社會學,而非休閒研究。休閒現象五花八門,是現代社會愈來愈受到重視的一個領域。
在經濟上,休閒本身即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在社會層面,休閒同樣透過每日生活中的活動形塑我們的內外在。
有人將休閒當作工作之後的次要活動,有人卻將休閒當作意義的來源;本章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定義休閒的社會學意義,並作為揭開全書,讓讀者了解社會學究竟是如何看待休閒此一社會現象的序幕。
  • 第1 章 休閒的社會學觀點
    • 第一節 休聞與社會學
    • 第二節 休間的概念
      • 一、休閒的社會學定義
      • 二、休閒的歷史觀點
      • 三、相關概念之區分
    • 第三節 休間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及研究取向
      • 一、網絡結構觀點的休閒社會學
      • 二、多元及功能論
      • 三、批判與女性主義觀點
      • 四、角色認同與互動
      • 五、後現代主義
      • 六、理論的意義與重要性
    • 第四節 當前休聞社會學議題
      • 一、休閒與社會體系之關係:人們共同社會經驗
      • 二、休閒與社會體系之關係:社會關係的差異
      • 三、不同休閒型態的社會學意涵
      • 四、社會學對休閒研究之貢獻
  • 第2 章 工作與休闕
    • 第一節 工作的重要性與意義
      • 一、工作與休閒的相對性
      • 二、工作的核心性
    • 第二節 工作與休闖關係的演變
      • 一、工作、休閒與性別
      • 二、休閒意識的抬頭
      • 三、現代人對工作的疏離
      • 四、鐵的牢籠--工作與休閒的共同命運
      • 五、工作與休閒在歷史上的分合的
      • 六、工作與休閒未來的社會學思考方向
    • 第三節 工作與休闊的自主與挑戰
  • 第3 章 休閒與家庭關係及生命歷程
    • 第一節 家庭與休閒
      • 一、家庭的定義與休閒功能
      • 二、家庭的型態
      • 三、家庭與女性休閒
      • 四、家庭休閒的類型
      • 五、家庭休閒的趨勢與轉變
    • 第二節 休聞與生命歷程
      • 一、家庭與生命歷程的階段與影響發展的因素
      • 二、生命歷程的軌跡:準備期、建設期、高峰期
      • 三、生命歷程與休閒相關變項
  • 第4 章 階級與休閒
    • 第一節 社會階級的概念
      • 一、社會階級與剝削
      • 二、世界體系與全球化
    • 第二節 社會地位與社會分工
      • 一、休閒與社會地位
      • 二、社會階級與社會地位概念的不足
      • 三、社會分工與社會階層
    • 第三節 社會階層與休閒
      • 一、社會階層
      • 二、職業聲望
      • 三、社會階層與各種消費品項花費比例及重視程度
    • 第四節 休閒服務階級
  • 第5 章 性別與休閒
    • 第一節 性與性別
      • 一、天生與教養
      • 二、性行為規範與性別角色的顛覆
      • 三、女性作為男性休閒娛樂的對象
    • 第二節 性別社會化
      • 一、性別社會化及其結果
      • 二、性別社會化的社會機制
    • 第三節 性別與工作
      • 一、工作與休閒的時間及場域
      • 二、階級對休閒與性別關係的影響
    • 第四節 性別與休閒活動的區分
  • 第6 章 嚴肅休閒與偏差休閒
    • 第一節 嚴肅休間
      • 一、嚴肅休閒與隨性休閒
      • 二、嚴肅休閒的社會學議題
      • 三、志工作為一種嚴肅休閒
    • 第二節偏差休闖
      • 一、偏差休閒的理論解釋
      • 二、偏差休閒參與者的類型
      • 三、各種形式成癮的偏差休閒
      • 四、冒險運動與偏差休閒
      • 五、偏差休閒的正面影響
  • 第7 章菁英休閒與大眾体闖--文化面向的休閒社會學
    • 第一節 文化面向的休聞社會學
    • 第二節 藝術社會學
      • 一、藝術作為一種休閒
      • 二、藝術家與藝術創作
      • 三、藝術鑑賞
      • 四、藝術贊助
    • 第三節 流行
      • 一、真實需求與品味需求
      • 二、流行的意義
      • 三、流行與商品
      • 四、流行與自我認同
      • 五、流行與社會階層
    • 第四節 大眾傳播媒體
      • 一、媒體作為一種休閒
      • 二、資本主義、文化霸權與美國帝國主義
      • 三、大眾傳播作為一種負面休閒
  • 第8 章 運動與戶外遊憩
    • 第一節 運動社會學
      • 一、運動的定義
      • 二、從社會學觀點看運動
      • 三、運動與社會學變項
    • 第二節 戶外遊憩的休間社會學研究
      • 一、戶外遊憩的範疇
      • 二、遊憩利益衝突
      • 三、戶外遊憩空間過度擁擠的問題
      • 四、戶外遊憩活動參與者
      • 五、台灣地貌改造運動與公共遊憩空間的營造
  • 第9 章 觀光社會學
    • 第一節 觀光在社會學範疇中的定義與意涵
      • 一、概論
      • 二、觀光的定義
      • 三、觀光社會學的定義
    • 第二節 觀光的動機
      • 一、觀光動機的社會學思考
      • 二、觀光動機的社會基礎與心理需求
    • 第三節 觀光社會學的相關議題
      • 一、觀光客、觀光地、居民
      • 二、觀光系統的發展與結構
      • 三、觀光發展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及社會變遷
    • 第四節 觀光社會學的理論取向
      • 一、發展(演進或循環)觀點
      • 二、新涂爾幹觀點
      • 三、衝突及批判觀點
      • 四、功能觀點
    • 第五節 結論
  • 第10 章 性愛與休閒
    • 第一節 性愛與休間的關係
      • 一、性愛作為休閒社會學議題的正當性
      • 二、性愛的社會時程與因素
      • 三、性愛對傳統鬥爭的勝出
    • 第二節 性愛作為一種休閒
      • 一、美食、性愛與休閒
      • 二、性愛、生活與媒體
      • 三、性愛與社會關係
    • 第三節 性愛休閒產業
      • 一、色情書刊資料
      • 二、買春與賣淫
    • 第四節 社會變遷與性行為的轉變
      • 一、婚前性行為的增加
      • 二、社會理解並接受性的需求與開放觀念
      • 三、兩性之間區別的模糊
      • 四、HIV 與AIDS
      • 五、性愛的貧乏
  • 第11 章 結論--台灣休閒趨勢和現象的社會學意涵
    • 第一節 華人特色及未來主流休閒活動:飲食、算命、網路與教育
      • 一、飲食休閒文化的社會學觀察
      • 二、算命
      • 三、網路
      • 四、教育
    • 第二節 台灣休閒趨勢和現象的社會學意涵
      • 一、後現代社會與休閒社會學的親近性
      • 二、休閒服務產業及休閒服務階級
      • 三、家庭、人口結構與網路興起對休閒的重大影響
      • 四、結語:休閒社會學的特性
  • 附錄1 社會學與社會學觀點
    • 壹、社會學是什麼
      • 一、社會學的定義
      • 二、社會學作為一種語言
      • 三、社會學是歷史的
    • 貳、社會學的範疇
      • 一、美國社會學會的社會學次領域
      • 二、國際社會學會的社會學次領域
    • 參、社會學的發展
      • 重要社會學家及其主要貢獻
    • 肆、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係
    • 伍、社會學的理論觀點
      • 一、實證主義
      • 二、詮釋學派
      • 三、批判傳統
    • 陸、結論--社會學的貢獻
  • 附錄2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壹、科學與研究的本質
      • 一、科學:獲取知識的方法
      • 二、其他獲取知識的方法
      • 三、應然與實然的爭議
      • 四、科學的綱領
      • 五、休閒、社會學與研究
    • 貳、社會科學研究的程序與面向
      • 一、研究問題與目的
      • 二、研究架構
      • 三、文獻回顧
      • 四、理論、概念與假設
      • 五、測量工具與資料蒐集方法
      • 六、研究設計的時間面向
      • 七、外在效度與內在效度
      • 八、研究結果的討論
    • 參、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
      • 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論
    • 肆、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 一、調查研究
      • 二、實驗
    • 伍、質化研究方法簡述
      • 一、田野調查法
      • 二、歷史比較研究
    • 陸、研究的道德議題
  • 參考文獻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