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北宋黨爭與文禍‧學禁之關係研究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739746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在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中,「朋黨之爭」可謂歷代有之。其黨禍的慘烈情況,歷代雖有所不同,然而,隨之而起的「文禍」與「學禁」,則以宋代最為劇烈。追溯其原因,乃是因為宋代朋黨的主體成員,主要是以文人士大夫為主,而他們同時是宋代政治、文學及學術上的主體,這樣複合型的主體結構,使得宋代的黨爭在黨同伐異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鮮明特點,即興發了「文禍」與「學禁」問題。本文以「烏臺詩案」、「車蓋亭詩案」、「蘇軾策題之謗」、「元祐黨禍與元祐學禁」為例,探討新、舊兩黨在更迭執政時期,所刻意釀製的「文字之禍」與「學術禁錮」,嘗試說明士人的學術文字,在宋代政治黨爭中,如何被當作排除異己的工具。
  • 第一章 緒論
    • 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界定
    • 二 近年來相關議題之研究概況
    • 三 研究內容概述
  • 第二章 蘇軾「烏臺詩案」與黨禍
    • 第一節 「烏臺詩案」產生的原因
      • 一 關於神宗方面
      • 二 關於臺諫方面
      • 三 關於蘇軾方面
    • 第二節 「烏臺詩案」的經過
      • 一 詩禍導火線—〈湖州謝上表〉
      • 二 臺諫彈奏與神宗詔獄
      • 三 御史臺之根勘
      • 四 蘇軾之供詞及其思想分析
      • 五 獄外之相關營救
    • 第三節 「烏臺詩案」的結案與牽延之禍
      • 一 御史臺根勘結案狀
      • 二 以詩案為名的朋黨之禍
      • 三 「烏臺詩案」在北宋文禍中所標示的意義
  • 第三章 蔡確「車蓋亭詩案」與黨禍
    • 第一節 「車蓋亭詩案」產生的原因
      • 一 宋室易主,政黨輪替
      • 二 掌控言路,驅逐新黨
      • 三 吳處厚與蔡確之多年恩怨
    • 第二節 「車蓋亭詩案」的經過
      • 一 處厚告發蔡確車蓋亭詩
      • 二 朝臣的兩派意見
      • 三 朝廷對蔡確事之回應
    • 第三節 車蓋亭詩案的影響
      • 一 對蔡確與吳處厚之影響
      • 二 舊黨內部黨同伐異之分裂
      • 三 蔡確成為新舊兩黨得勢之指標議題
  • 第四章 蘇軾策題之謗及其影響
    • 第一節 蘇軾策題之謗產生的原因
      • 一 元祐更化及舊黨內部的分裂
      • 二 蜀黨與洛、朔兩黨的政治矛盾
      • 三 洛蜀黨爭的學術因素
    • 第二節 蘇軾策題之謗的經過
      • 一 元祐元年的策題之謗
      • 二 元祐二年的策題之謗
    • 第三節 蘇軾策題之謗的影響
      • 一 蘇軾對策題事件的反應與淡出之志
      • 二 洛、蜀、朔三黨的人事傾軋
      • 三 元祐舊黨的分裂相攻與新黨的乘隙而入
  • 第五章 元祐黨禍與元祐學禁
    • 第一節 紹聖之禍產生的原因與經過
      • 一 元祐時期舊黨對新黨的疾惡太甚
      • 二 哲宗親政後的政治轉向
      • 三 新黨執政後對元祐舊黨的激烈報復
    • 第二節 崇寧黨禁產生的原因與經過
      • 一 向后攝政與徽宗初立時期舊黨的復興
      • 二 徽宗親政後對舊黨的排斥
      • 三 崇寧黨禁與元祐黨籍之設置
    • 第三節 關於「元祐學術」之禁
      • 一 哲宗時期對「元祐」文字的相關舉措
      • 二 徽宗時期的「元祐學術」之禁
      • 【附錄】
  • 第六章 結論
    • 一 黨爭與「文禍」、「學禁」之關係
    • 二 關於臺諫的角色
    • 三 關於皇帝的態度
    • 四 本文案例之間的關連
    • 五 「文禍」與「學禁」的比較與影響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