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自1895年以後,日本朝野研究中國問題的興趣,日益濃厚,目的在想透過各種方式促進中日兩國國民的感情,沖淡因甲午戰爭迫中國割地賠款所引起的反日情緒,而日本在華舉辦的各種文化措施,是在這種熱潮下應運而生的。 日本在華的文化社會事業,種類繁多,但規模不大,且多屬私人所主持,因此甚少受到重視,但在日本政府侵華的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 自序
-
第一章 東亞同文會的文化活動
-
第一節 「亞細亞主義團體」的產生
-
第二節 東亞同文會的組織及其經費來源
-
一、東京本部
-
二、中國各支部
-
三、經費來源及其分析
-
-
第三節 教育事業概況
-
一、東亞同文書院
-
二、天津同文書院(中日學院)
-
三、漢口同文書院(江漢高級中學)
-
-
第四節 宗旨與政策的演變
-
-
第二章 同仁會的醫療保健服務
-
第一節 同仁會的成立背景及其組織概況
-
第二節 醫院的經營及醫療保健作業
-
一、醫院的經營
-
二、診療防疫活動
-
-
第三節 醫學教育的推展
-
一、醫藥學校的設立
-
二、出版事業
-
三、其他
-
-
-
第三章 日本庚款的處理政策
-
第一節 「對支文化事業特別會計法」的公佈
-
第二節 庚款運用概況—對華文化事業投資評估
-
一、補助留學生學費
-
二、學術研究機構的設置
-
三、交換演講及考察旅行
-
四、留學生預備教育機關的改善
-
五、文化團體的補助
-
六、其他
-
-
第三節 中國的反應
-
-
第四章 新聞傳播事業
-
第一節 日本在華報業發展的時代背景
-
第二節 日本在華報業概況
-
一、報紙
-
二、通訊社
-
-
第三節 對中國政局所持態度及其影響
-
- 第五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671/489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