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北宋文賦綜論

出版日期
200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739594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賦史流變軌跡看,以漢賦為賦學鼎盛時代,且認為賦「盛於漢,衰於魏,亡於唐」,觀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則為情、景、理交融之佳作,學界對此二篇賦作之研究已有豐碩成果,然卻未對北宋文賦作全面性探討。本書以「北宋文賦」為研究範圍,以《全宋文》(先前出版五十冊)為底本,試圖通過對一百篇北宋文賦文本的解讀與詮釋,探源究委,從題材、思想、藝術技巧諸方面,論述北宋文賦的新變與價值。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第二節 近代學者之賦學研究
    • 第三節 本文之研究要旨
  • 第二章 賦體之性質與流變
    • 第一節 釋義—先秦之名義
    • 第二節 賦與詩辭之淵源及分野
    • 第三節 賦體之形成與演變
  • 第三章 北宋賦作之體裁分類
    • 第一節 漢式散體賦
    • 第二節 騷體賦
    • 第三節 駢賦
    • 第四節 律賦
    • 第五節 文賦
  • 第四章 北宋文賦之義界與形成
    • 第一節 文賦之名稱及義界
    • 第二節 北宋文賦形成之主要因素
    • 第三節 北宋文賦之分期
    • 第四節 小結
  • 第五章 北宋文賦之內容析論
    • 第一節 詠物類
    • 第二節 諷諭類
    • 第三節 山水類
    • 第四節 理趣類
    • 第五節 小結
  • 第六章 北宋文賦之思想探源
    • 第一節 儒者的情操
    • 第二節 道家的達觀
    • 第三節 釋家的禪悅
    • 第四節 小結
  • 第七章 北宋文賦之藝術技巧
    • 第一節 蘇軾對「辭達」的新闡釋
    • 第二節 傳統賦體的藝術表現技巧
    • 第三節 北宋文賦開創的表現技巧
    • 第四節 小結
  • 第八章 總結
  • 參考文獻(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 北宋文賦32首簡析
      • 一、田錫〈斑竹簾賦〉
      • 二、張詠〈□鮧魚賦〉有序
      • 三、梅堯臣〈靈烏賦〉
      • 四、范仲淹〈靈烏賦〉有序
      • 五、歐陽倩〈秋聲賦〉
      • 六、歐陽脩〈鳴蟬賦〉並序
      • 七、李覯〈長江賦〉
      • 八、蔡襄〈慈竹賦〉
      • 九、陳洙〈太湖石賦〉
      • 十、周敦頤〈拙賦〉
      • 十一、陳襄〈古琴賦〉
      • 十二、劉敞〈病暑賦〉
      • 十三、司馬光〈靈物賦〉
      • 十四、王安石〈龍賦〉
      • 十五、王回〈驅不及舌賦〉
      • 十六、王令〈竹賦〉
      • 十七、張舜民〈火宅賦〉並引
      • 十八、蘇軾〈赤壁賦〉
      • 十九、蘇軾〈後赤壁賦〉
      • 二十、蘇軾〈黠鼠賦〉
      • 二十一、蘇軾〈後杞菊賦〉並敘
      • 二十二、蔡確〈送將歸賦〉
      • 二十三、蘇轍〈黃樓賦〉並序
      • 二十四、蘇轍〈墨竹賦〉
      • 二十五、蘇轍〈缸硯賦〉
      • 二十六、孔武仲〈鳴蟲賦〉
      • 二十七、黃庭堅〈江西道院賦〉並序
      • 二十八、黃庭堅〈後白山茶賦〉
      • 二十九、秦觀〈湯泉賦〉
      • 三十、米芾〈壯觀賦〉
      • 三十一、晁補之〈坐愁賦〉
      • 三十二、張耒〈鳴蛙賦〉(有序)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