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共分為四篇十二章,作者皆為國內的頂尖學者。本書以為,教育活動是以止於至善為方向,以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交互影響為過程,而以思想、行為的改變為結果。這些朝向至善而改變的思想、行為,就是課程;而教者與受教者之間交互影響的過程,就是教學。作者分別從各自的專長出發,就當今課程與教學範圍內的重要議題,進行概念的澄清、歷史的重建、學理的闡發、實務的解析,為國內僅見內容最為新穎、體系最為完整的課程與教學論著。
- 第壹篇 理情兼顧的課程學理探討
- 第一章 詩性智慧的課程領導
- 第二章 課程美學探究取向之理論基礎探析
- 第三章 課程組織的存在現象學探討
- 第貳篇 社會歷史與文化的課程研究
- 第四章 評鑑發展史對課程評鑑的啟示
- 第五章 文化歷史觀點的課程改革研究
- 第六章 課程管理的政治社會學分析
- 第參篇 教師與校長的課程專業角色
- 第七章 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型的可能性與限制性
- 第八章 校長課程領導的理念、角色與策略
- 第肆篇 教學研究的變革與實務
- 第九章 教學研究的變與不變
- 第十章 臺灣地區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第十一章 閱讀教學的理念與實施
- 第十二章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的教學
- 索引
- 審查委員名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