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朱熹哲學論叢
文中詳述了朱熹對佛學的吸收及轉化,對比理學與佛學的本質性差異;再深入朱學的家庭倫理觀、教育哲學、政治哲學、美學、生態倫理學以拓展我們對朱學更宏闊的新視野。
- 自序
-
壹、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
-
一、前言
-
二、朱子早年對佛學的涉人及轉出
-
三、理氣與緣起性空論的對比
-
四、儒佛心性論的出入
-
五、居敬窮理的實踐工夫及終極價值的抉擇
-
-
貳、參骨易學觀與船山易學觀之比較研究
-
一、船山對歷來易學家之評議及其所持的易學觀
-
二、朱熹對歷來易學家之評議、其易學觀及其與船山易之比較
-
-
參、朱子易學的人生哲學
-
一、人性論
-
二、本天德立人德
-
三、進德與修業
-
-
肆、「敬」概念在朱學之提出與涵義
-
一、「敬」概念在朱熹之前的演變
-
二、朱熹對「敬」概念的提出
-
三、「敬」概念在朱學之涵義和作用
-
-
伍、朱子德性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教
-
一、前言
-
二、「格物致知」之源出《大學》一書的流變、及其對朱子德行修養論的重要性
-
三、知行論
-
四、格物致知的形上理論
-
五、格物致知的人性依據
-
六、格物窮理的「理」之義蘊
-
七、「格物致知」釋義
-
八、格物致知的實際方法
-
九、對「格物致知」教的反省
-
-
陸、朱熹的教育哲學及其教育事業
-
一、以理氣釋心性、理欲、同類的人性論
-
二、教育的意義與日的
-
三、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範
-
四、培養人格的方法綱領及實務之工夫
-
五、窮理致知的認知原理及內容
-
六、居敬涵養的篤行工夫說
-
七、朱熹的教育事業
-
八、評論
-
-
柒、朱熹的政治思想
-
一、前言
-
二、政治之時勢背景及課題
-
三、朱熹以正君心論恢復的根本治道
-
四、據理、欲之辨及義、利之辨判別王、霸之異質
-
五、論德治與刑治的襲係及對時政的改革方法
-
-
捌、從「理一分殊」觀參骨易學與環保哲學
-
一、前言
-
二、朱熹對「理一分殊」說的承繼和發展
-
三、理一分殊的易學宇宙論模式
-
四、環保哲學的緣起與趨向
-
五、理一分殊所可能蘊涵的環保哲學
-
-
玖、朱熹集中國家訓的家庭倫理
-
一、前言
-
二、夫妻倫理
-
三、父母對子女的倫理
-
四、子女對父母親當盡的倫理
-
五、兄弟間的倫理风格
-
-
拾、朱熹的生命美學
-
一、前言
-
二、論詩文與生命情性
-
三、和樂與生命情性的和諧感通之美
-
四、朱熹詩作中的情理生命美感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