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生產管理
-
第一章 生產管理基本概念
-
1.1 生產管理的意義
-
1.1.1 生產/作業系統及其管理
-
1.1.2 學習生產與作業管理的目的
-
1.2 生產型態及管理的回顧
-
1.2.1 工藝生產的時代
-
1.2.2 大量生產的時代
-
1.2.3 彈性生產時期
-
1.3 生產力與績效
-
1.3.l 生產力
-
1.3.2 績效的衡量
-
1.3.3 封閉系統及開放系統
-
1.3.4 生產系統提供的服務
-
1.4 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差異
-
1.5 生產管理與組織內部各部門的關係
-
1.6 生產管理者面臨的挑戰及應具備的能力
-
1.6.1 面臨的挑戰
-
1.6.2 應具備的能力
-
1.7 生產/作業管理探討的主要問題
-
1.8 學習生產/作業管理者的出路
-
1.9 結論
-
參考資料
-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二章 生產策略
-
2.1 策略規劃與生產管理
-
2.2 生產策略的意義
-
2.2.1 生產策略發展的過程
-
2.2 生產策略的沿革
-
2.3 生產策略的規劃內容
-
2.3.1 組織型態
-
2.3.2 人力資源政策
-
2.3.3 競爭之基礎
-
2.3.4 產能
-
2.3.5 製程技術與選擇
-
2.3.6 設施規劃
-
2.3.7 產品技術
-
2.3.8 控制系統
-
2.3.9 供應商
-
2.3.10 績效衡量系統
-
2.4 生產策略的評估
-
2.4.1 數量化的評估指標
-
2.5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三章 品質管理
-
3.1 品質與全面品質管理之意義
-
3.1.1 品質與品質管制之意義
-
3.1.2 品質管制在台灣發展之情形
-
3.1.3 全面品質管理之意義
-
3.1.4 全面品質管理與傳統品管之比較
-
3.2 全面品質管理之成功因素
-
3.3 品質成本
-
3.4 持續改善品質
-
3.5 企業流程再造
-
3.5.1 企業流程再造之意義
-
3.5.2 實施BPR前之省思
-
3.5.3 BPR之實施步驟
-
3.5.4 個案研究
-
3.6 品質獎
-
3.6.1 Baldrige獎
-
3.6.2 Deming賞
-
3.6.3 國家品質獎
-
3.7 國家標準CNS 12680品質保證
-
3.8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四章 產品設計與規劃
-
4.1 意義及重要性
-
4.1.1 產品的生命週期
-
4.1.2 產品開發的原動力
-
4.1.3 相關的功能活動
-
4.2 產品設計的概念
-
4.2.1 易製性設計
-
4.2.2 注意環保的設計
-
4.2.3 人因工程的設計
-
4.2.4 可靠度設計
-
4.3 產品發展的程序
-
4.3.1 市場機會及研發目標的確定
-
4.3.2 設計
-
4.3.3 試銷
-
4.3.4 產品引進市場
-
4.4 新的研發觀念及作法
-
4.4.1 整合性的規劃
-
4.4.2 同步工程
-
4.4.3 品質機能展開
-
4.4.4 田口線外品質管理
-
4.5 產品開發專案的組織及管理
-
4.5.1 專案的特性
-
4.5.2 專案的組織與人力運用
-
4.5.3 產品開發專案的成功因素
-
4.6 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
-
4.7 台灣廠商研發的狀況
-
4.8 產品發展之未來趨勢
-
4.9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五章 預測
-
5.1 預測之分類
-
5.2 預測方法
-
5.3 預測方法的評估
-
5.4 時問數列的構成
-
5.5 時間數列分析
-
5.5.1 移動平均法
-
5.5.2 加權移動平均法
-
5.5.3 指數平滑怯
-
5.5.4 雙指數平滑法
-
5.5.5 迴歸分析法
-
5.5.6 季節性因素之處理
-
5.6 因果關係分析
-
5.7 如何選擇與監控預測模型
-
5.8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習題
-
-
第六章 工作設計與工作衡量
-
6.1 工作設計之意義與範圍
-
6.2 工作場所的設計
-
6.3 工作環境的設計
-
6.4 工作方法的研究
-
6.5 工作衡量的意義及用途
-
6.6 歷史資料法
-
6.7 直接測量法
-
6.8 預定標準時間法
-
6.9 標準資料法
-
6.10 工作抽查法
-
6.1.1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七章 製程規劃
-
7.1製程技術的意義
-
7.1.1 高階主管對製程技術的觀點
-
7.1.2 中階主管對製程技術的觀點
-
7.1.3 技術工程師對製程技術的觀點
-
7.1.4 現階段的製程技術
-
7.2 製程設計應考慮之因素
-
7.3 製程規劃程序
-
7.4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八章 生產技術
-
8.1 生產技術的演變
-
8.1.1 高科技的生產技術
-
8.l.2 生產技術追尋的目標
-
8.2 生產系統的彈性
-
8.2.1 製程
-
8.2.2 產品
-
8.2.3 組織結構
-
8.3 彈性製造系統
-
8.3.1 群組技術
-
8.3.2 電腦控制設備
-
8.3.3 物料自動搬運系統
-
8.3.4 電腦控制系統
-
8.4 電腦輔助設計及電腦輔助製造
-
8.4.1 電腦輔助設計
-
8.4.2 電腦輔助製造
-
8.5 自動倉儲存取及物料搬運系統
-
8.5.1 自動倉儲存取系統
-
8.5.2 自動輸送系統
-
8.6 電腦整合製造系統
-
8.7 生產技術的管理
-
8.7.1 引進生產技術的成功要素
-
8.7.2 生產技術與組織結構
-
8.7.3 如何評估現代生產技術的投資
-
8.8 自動化辦公室及服務業的應用
-
8.8.1 辦公室自動化
-
8.8.2 服務業的自動化
-
8.9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九章 產能規劃與設備維護
-
9.1 產能規劃的重要性
-
9.1.1 產能規劃所考慮的因素
-
9.2 產能之衡量
-
9.2.1 產能之定義
-
9.2.2 產能之衡量方式
-
9.2.3 影響產能的因素
-
9.3 產能規劃的步驟
-
9.4 方案的評估技術
-
9.4.1 損益平衡分析
-
9.4.2 工程經濟法
-
9.4.3 決策理論
-
9.5 學習效果
-
9.5.1 學習效果之應用範圍
-
9.5.2 使用學習效果應注意之事項
-
9.6 設備之預防保養與維護
-
9.6.1 預防維護
-
9.6.2 故障維護
-
9.6.3 預測維護
-
9.6.4 預防維護成本與維修成本的關係
-
9.6.5 預防維護系統之設計步驟
-
9.6.6 維修效果之測定
-
9.7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章 廠址選擇與設施佈置
-
10.1 廠址選擇之必要性與性質
-
10.2 影響廠址選擇的因素
-
10.3 廠址選擇的一般模式
-
10.4 廠址選擇之評估方式
-
10.4.1 總體分析
-
10.4.2 個體分析
-
10.4.3 服務業的位址模式
-
10.5 設備佈置的原則
-
10.6 設備佈置之考慮因素
-
10.7 設備佈置之程序
-
10.7.1 產品線佈置程序
-
10.7.2 製程佈置程序
-
10.7.3 群組佈置程序
-
10.7.4 零售點佈置程序
-
10.8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一章 生產計劃
-
11.1 生產計劃架構
-
11.2 集體生產計劃
-
11.3 集體生產計劃策略
-
11.4 集體生產計劃之評估
-
11.5 數學模式與集體計劃
-
11.6 主生產排程
-
11.7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二章 資源需求規劃
-
12.1 資源需求規劃的觀念
-
12.2 人力規劃與設施規劃
-
12.3 資源需求規劃之程序
-
12.4 資源需求規劃之運作系統
-
12.4.1 MRP的基本內容
-
12.4.2 MRP中的批量大小方式
-
12.4.3 未確定性MRP系統的改變
-
12.4.4 MRP的再生系統與淨變系統
-
12.5 資源需求規劃系統之效益評估
-
12.6 MRPH之意義
-
12.7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三章 剛好及時生產
-
13.1 JIT之基本精神
-
13.2 推行JIT之先決條件
-
13.3 快速換模
-
13.4 看板管理系統
-
13.5 JIT提昇品質的作法
-
13.6 與傳統系統之比較
-
13.7 MRPII與日本式物料管理之比較
-
13.8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四章 物料管理
-
14.1 配探購
-
14.1.1 採購之特性
-
14.1.2 採購程序
-
14.1.3 資訊科技在採購之應用
-
14.2 物料之收發與出貨
-
14.3 物料搬運
-
14.3.1 物料搬運系統之規劃
-
14.3.2 物料搬運之原則
-
14.3.3 物料搬運系統之分類
-
14.4 倉儲
-
14.4.1 倉庫大小決策
-
14.4.2 倉庫數量決策
-
14.4.3 倉庫所有權決策
-
14.4.4 倉庫內之佈置決策
-
14.4 倉庫之空間規劃決策
-
14.4.6 倉庫內物料搬運系統之決策
-
14.4.7 倉庫內產品佈置決策
-
14.4.8 倉庫位址決策
-
14.5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五章 存貨制度
-
15.1 存貨的種類
-
15.2 存貨成本
-
15.3 存貨制度
-
15.4 永續盤存制
-
15.4.1 經濟訂購量模型
-
15.4.2 經濟生產批量模型
-
15.4.3 數量折扣模型
-
15.4.4 需求為隨機下之永續盤存制
-
15.5 定期盤存制
-
15.6 其他存貨制度
-
15.6.l 混合存貨模式
-
15.6.2 單一期間存貨模式
-
15.7 存貨管理實務
-
15.7.1 ABC存貨分析
-
15.7.2 存貨記錄的正確與循環盤點
-
15.8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六章 排程與生產作業控制
-
16.1 排程與生產作業控制範圍
-
16.1.1 排程之定義與範圍
-
16.1.2 生產作業控制
-
16.2 批量生產排程
-
16.2.1 批量大小決策
-
16.3 零工式製程之排程
-
16.3.1 工作站之負荷安排
-
16.3.2 工作站內工作次序之安排
-
16.3.3 單機排程
-
16.3.4 流程工廠之二機排程
-
16.3 最佳化生產技術與Q控制
-
16.4 生產作業控制
-
16.4.1 甘特圖
-
16.4 生產平衡線圖
-
16.4.3 投入產出控制圖
-
16.5 服務業之排程決策
-
16.5.l 人力排程問項
-
16.5.2 運輸工具的排程
-
16.6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七章 統計品質管制
-
17.1 簡介管制圖
-
17.1.1 計量值管制圖
-
17.1.2 計數值管制圖
-
17.1.3 管制圖之判讀
-
17.1.4 製程能力分析
-
17.2 作業特性曲線
-
17.3 允收抽驗計畫
-
17.3.1 簡介諸抽驗計畫表
-
17.4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八章 生產績效衡量
-
18.1 為何做生產績效衡量
-
18.2 原料耗用績效
-
18.3 機台生產效率
-
18.4 設備保養績效
-
18.5 物料管理績效
-
18.6 人力工作績效
-
18.7 品質作業績效
-
18.8 目標管理利潤中心的設置
-
18.9 標竿制度之推行
-
18.10 結論
-
參考資料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第十九章 結論
-
19.1 台灣生產管理的特點
-
19.2 台灣生產管理之展望
-
19.3 結論
-
討論問題
-
習題
-
-
附錄
-
TABLE1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
TABLE2 t Distribution
-
附表3計算□s與R管制圖之中心線與三倍標準差之管制界限之係數
-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