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 App
0人評分過此書

渡越.馬來西亞:華語小文學的淑世論

出版日期
2025/10/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419876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看文學如何在邊緣地帶生長繁茂


勘察文化生態系統互相滲透的演化過程


王德威  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錦忠  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兼約聘研究員


專文推薦


「馬來西亞」所蘊含的文字圖景如此複雜,投射任何「小文學」所承載會意形聲、秘響旁通的能量,遠超過主流文學。這,正是曾昭程所謂「渡越」的意義。


──王德威


昭程在本書所展開的「渡越論述」,始於一個越渡語言(華文/中文)或在多語之間過渡、穿越、交錯、往返的「南洋論述」,其中隱含越渡族裔疆界(甚至「國家」)的文學理想。


──張錦忠


馬來西亞(及其前身馬來亞)華文文學(簡稱「馬華文學」)在多個層面皆身處邊緣化的境地。在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文學空間中,馬來西亞被視為邊緣地區。現代華語文學建制則偏向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更有甚者,在馬來西亞,只有以國語馬來語寫作的文本才會被國家機關賦予國家文學的地位。儘管境遇艱難,馬華作家仍能以富有創造力和啟發性的作品面向世界,且逐漸獲得各界認可,由此彰顯馬來西亞作為華語文學創作的重要實驗場域。


曾昭程在論述馬華文學獨特的演化模式時指出,馬華作家充分認識其在世界華語文學空間中的邊緣地位,但這份自我認識並未形成創作的阻礙,反而成為他們進行審美創新的動力。他重點介紹了馬來西亞與其他華語地區之間的歷史聯繫,並探討了馬華作家如何「以文淑世」,意即他們怎樣在連通的文學空間裡形塑和改善世界與自身的創作境遇。通過聚焦林參天、韓素音、王安憶和李永平四位作家的寫作實踐,曾昭程辨析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獨異文學語言風格,並勘探這些作品對多語社會現實的敘事再現,兼或作家反思殖民時期的馬來亞或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如何成為值得被文學刻畫的疆域。


他對1930年代到2000年代馬華文學生產的各種亞際「渡越」形態進行歷史化的解讀,其相關實踐包括作家的行旅經驗、他們思維與心態上的轉變,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曾昭程主張,邊緣地帶生成的新穎觀點對理解華語文學的全球化發展至關重要。


《渡越.馬來西亞》強調邊緣的?部多元性及其跨域連結的歷史,為重繪全球華語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圖景提供了富有見地的論述。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