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論(一)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一)以「口傳文學」為題,精選收錄10位名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浦忠成、鄭光博、劉秀美、陳孟君、楊南郡、林和君、徐國明、劉育玲、魏貽君、陳敬介。
沒有文字符號的年代,原住民以歌唱和誦讀開天闢地,歷經不同世代的傳遞、轉譯,生根和開枝散葉,促生了各族豐富、多變而獨特的口傳文學,映照出早期部落即景。10位學者在這些吟詠紀錄裡,抽絲剝繭、謹慎梳理原住民族文學和歷史的脈絡――自部落神話裡,剖析文化儀式的起始和轉型,追蹤族群歷史和政治中心的建構和更迭;從敘事歌詩中,描摹身分意識認同曲線的起伏變換,踏查人與土的互動和聚散。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砌基,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文論(二)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二)以「漢語文學――作家作品與文學史研究」為題,精選收錄10位名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孫大川、謝世忠、劉智濬、黃季平、黃惠禎、董恕明、劉柳書琴、馬翊航、蔡佩含、陳伯軒。
從民族文學踏進虛實交錯的精神領域,摸索著其中個人、群體、文化交纏的剪影。10位學者在身分認同、書寫主體、語言運用劃出的多重疆界裡,以作家與作家的作品為起點,打破過去對臺灣原住民的想像框架,探尋他們的生活和場域的連結、投射出的精神、與漢人社會的碰撞,發掘山海民族如何藉著文學這條路徑,真實寫下了向內的目光、向外的視野。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砌基,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文論(三)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三)以「漢語文學――原住民文學的世界視野」為題,精選收錄10位大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下村作次郎、陳榮彬、黃心雅、楊政賢、楊翠、王應棠、黃國超、林芳玫、邱貴芬、陳芷凡。
文學橫跨時空的尺幅,從不劃地自限。而在傳統歌謠和當代文體裡,更充分凸顯出原住民從自己的身體出發,對於每一種自然環境和每一種人群所輻射出的豐沛意識。10位學者從生態、翻譯、政治、性別、歷史等視角切入,觀看這些意識如何翻山越嶺、飄洋渡海,抵達不同的文化大陸扎根與衍生,形成「原住民的世界――世界的原住民」之互文。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深化,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本書特色
原住民族委員會 × 山海文化雜誌30週年 × 聯經出版 50 週年巨獻!2000年後,最佳亦是最全面的原住民作家文論讀本,一套三冊。
囊括30位原住民作家,收錄30篇文論作品,以作家與作家的作品為起點,發掘山海民族如何藉著文學這條路徑,體現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
山海文化雜誌.原著授權.新編新選!編選中外作家的文論作品,重新取得作品授權及收錄,是讀者一窺原住民作家展現文學力量,最全面的作品選集。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一)以「口傳文學」為題,精選收錄10位名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浦忠成、鄭光博、劉秀美、陳孟君、楊南郡、林和君、徐國明、劉育玲、魏貽君、陳敬介。
沒有文字符號的年代,原住民以歌唱和誦讀開天闢地,歷經不同世代的傳遞、轉譯,生根和開枝散葉,促生了各族豐富、多變而獨特的口傳文學,映照出早期部落即景。10位學者在這些吟詠紀錄裡,抽絲剝繭、謹慎梳理原住民族文學和歷史的脈絡――自部落神話裡,剖析文化儀式的起始和轉型,追蹤族群歷史和政治中心的建構和更迭;從敘事歌詩中,描摹身分意識認同曲線的起伏變換,踏查人與土的互動和聚散。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砌基,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文論(二)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二)以「漢語文學――作家作品與文學史研究」為題,精選收錄10位名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孫大川、謝世忠、劉智濬、黃季平、黃惠禎、董恕明、劉柳書琴、馬翊航、蔡佩含、陳伯軒。
從民族文學踏進虛實交錯的精神領域,摸索著其中個人、群體、文化交纏的剪影。10位學者在身分認同、書寫主體、語言運用劃出的多重疆界裡,以作家與作家的作品為起點,打破過去對臺灣原住民的想像框架,探尋他們的生活和場域的連結、投射出的精神、與漢人社會的碰撞,發掘山海民族如何藉著文學這條路徑,真實寫下了向內的目光、向外的視野。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砌基,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文論(三)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三)以「漢語文學――原住民文學的世界視野」為題,精選收錄10位大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下村作次郎、陳榮彬、黃心雅、楊政賢、楊翠、王應棠、黃國超、林芳玫、邱貴芬、陳芷凡。
文學橫跨時空的尺幅,從不劃地自限。而在傳統歌謠和當代文體裡,更充分凸顯出原住民從自己的身體出發,對於每一種自然環境和每一種人群所輻射出的豐沛意識。10位學者從生態、翻譯、政治、性別、歷史等視角切入,觀看這些意識如何翻山越嶺、飄洋渡海,抵達不同的文化大陸扎根與衍生,形成「原住民的世界――世界的原住民」之互文。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深化,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本書特色
原住民族委員會 × 山海文化雜誌30週年 × 聯經出版 50 週年巨獻!2000年後,最佳亦是最全面的原住民作家文論讀本,一套三冊。
囊括30位原住民作家,收錄30篇文論作品,以作家與作家的作品為起點,發掘山海民族如何藉著文學這條路徑,體現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
山海文化雜誌.原著授權.新編新選!編選中外作家的文論作品,重新取得作品授權及收錄,是讀者一窺原住民作家展現文學力量,最全面的作品選集。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錄
- 孫大川/總序:文學做為一種民族防禦
- 陳芷凡/導論
-
浦忠成
-
阿里山鄒族神話樹
-
-
鄭光博
-
泰雅族囗述傳統Lmuhuw的研究
-
-
劉秀美
-
日治時期花蓮阿美族群起源敘事中的撒奇萊雅族
-
-
陳孟君
-
從馬淵東一〈パイウン族に於ける邪視の例その他〉一文談排灣族palji傳說在臺東流傳的異質性與地域性
-
-
楊南郡
-
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
-
林和君
-
臺灣跨族群山林傳說之關係——魔神仔與屏東縣旭海、東源部落傳說考察
-
-
徐國明
-
當神話變成了歷史——一九九〇年代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建構與文化政治
-
-
劉育玲
-
口傳文學與作家文學的三重對話——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為考察中心
-
-
魏貽君
-
敘事性族語歌詩及其族裔意識認同的線索——巴恩.斗魯、吾雍.雅達烏猶卡那、巴力.哇歌斯的生命敘事
-
-
陳敬介
-
文學與文化觀光行銷策略——以南庄鄉賽夏族實例觀察
-
-
孫大川
-
捍衛第一自然——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
-
-
謝世忠
-
《山海文化》雜誌創立與原住民文學的建構
-
-
劉智濬
-
田雅各如何被接受?
-
-
黃季平
-
臺灣原住民族「舊.新文學」的唯一作家陳英雄
-
-
黃惠禎
-
陳英雄與盧克彰的文學關係
-
-
董恕明
-
直直地去,彎彎地回——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詩歌中的「畸零地」初探
-
-
劉柳書琴
-
被圍困的敘事——泰雅族北勢群達利.卡給的隘勇線戰爭敘事
-
-
馬翊航
-
幽黯山徑——瓦歷斯.諾幹作品中的白色恐怖記憶
-
-
蔡佩含
-
想像一個女獵人——原住民山海書寫裡的性別/空間
-
-
陳伯軒
-
寫出,活出文學——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美學」的兩個面向
-
-
下村作次郎
-
在日本的臺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以翻譯、出版和書評為主
-
-
陳榮彬
-
星球性、反全球化、地方知識——臺灣原住民文學英譯與世界文學
-
-
黃心雅
-
跨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態想像——夏曼.藍波安與太平洋原住民文學
-
-
楊政賢
-
〈來自「巴丹」?——蘭嶼達悟族人的「南方」意識及其「北方」論述〉
-
-
楊翠
-
兩種回家的方法——論伊苞《老鷹,再見》與唯色《絳紅色的地圖》中的離/返敘事
-
-
王應棠
-
跨文化理解與翻譯——魯凱族田野經驗與閱讀原住民漢語文學之間的對話
-
-
黃國超
-
番人之眼的理論旅行——論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文學中的「理論」及運用
-
-
林芳玫
-
從地方史到東亞史與世界史——巴代歷史小說的跨文化與跨種族視野
-
-
邱貴芬、陳芷凡
-
當代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
-
陳芷凡
-
以「南島」為名——原住民族文學中的認同政治與島嶼想像
-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