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冰封的記憶: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72716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終戰80年, 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 一部臺灣人的沈默辛酸史。 他們的人數仍不明, 他們的故事仍鮮少人知, 他們的苦難仍是冰封的記憶…… ❋同名紀錄片《冰封的記憶》,2025年12月公視正式首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約60萬名日軍被蘇聯軍隊解除武裝後,強制送往蘇聯戰俘營,史稱西伯利亞戰俘。這批戰俘遭受嚴厲監控,被迫在冰天雪地下,從事鋪設鐵路、伐木、採礦、挖水道等刻苦勞動。經過年數不等的拘留,最終約47萬人得以返回日本,卻也有約6萬人客死異鄉。蘇聯的戰俘營資料及日本的遣返資料,數字上全然看不見臺灣人,但西伯利亞戰俘營中,確實有臺灣人身影! 少數的先行研究指出,西伯利亞戰俘營中至少有19位臺籍日本兵,其中有5位留下口訪資料。本書作者以此為基礎,一方面親自訪問目前唯一僅存者吳正男,以及已過世的許敏信、陳以文、陳旺的親屬,竭力填補先前口訪留下的空白疑義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龐雜的蘇聯、日本、臺灣檔案,除了替這19位臺籍戰俘拼湊更多生平訊息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眾多史料建構出歷史的大脈絡,然後將他們口述的個人遭遇,一一鑲嵌至當時的時空背景,讓他們所經歷的磨難,首次擁有屬於臺灣人的歷史意義。 在二戰各國相互征伐下,這些臺籍日本兵是微不足道的小卒仔,自願入伍或被日本徵調、受訓,成為皇軍的一員,然後隨著日軍戰敗,淪為戰俘,好不容易倖存返鄉,卻發現自己身上有撕不掉的紅色標籤,成為被考管的可疑分子,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至今,他們的人數仍不明,他們的故事仍鮮少人知,他們的苦難仍是冰封的記憶…… 【專文推薦】 「全面探索相關史實,並深刻描繪出從西伯利亞戰俘營歸來的臺籍日本兵的困境……一本有關臺籍日本兵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何義麟(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許明淳導演以影像記錄臺灣籍日本兵的蘇聯抑留體驗,在製作紀錄片的同時,深入探究並完成本書,對此謹表衷心的敬意與感謝。」 ──有光健(西伯利亞抑留者支援・記錄中心代表世話人) 「在終戰八十年的此刻,出版《冰封的記憶》這本書非常有意義,我的《零下六十八度》是我祖父陳以文個人的故事,然而,《冰封的記憶》卻是以宏觀的角度來介紹臺灣的西伯利亞戰俘,探討他們如何成為戰俘、以及戰俘營之中的思想改造訓練等。」 ──陳力航(《零下六十八度》作者・歷史作家) 【名家推薦】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朱家煌|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李立劭|導演李 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道明|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林佳潔|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孫介珩|《聽海湧》導演曾令毅|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黃明川|導演黃銘正|導演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點】 一、西伯利亞的臺籍日本兵,相較於前往南洋、中國者,其研究較少,相關史料文獻多以口述歷史、報導文學的方式呈現。本書是第一本全面探索相關史實,並深刻描繪從西伯利亞戰俘營歸來的臺籍日本兵的困境,有關臺籍日本兵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二、二次大戰時期的臺灣兵,不是對日八年抗戰,而是自願入伍或被日本徵調、受訓,成為日本皇軍的一員,對中國等同盟國作戰!本書探究臺籍日本兵在二戰末期被派遣至滿洲、北朝鮮的前後始末,將臺灣人的海外作戰經緯,放在日本帝國脈絡下,重建臺籍日本兵的多元戰爭經驗! 三、本書特別邀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何義麟教授進行全書審定,以確保內容的學術嚴謹與專業性。另邀《零下六十八度》作者陳力航進行文字編修,提升敘事流暢度與可讀性,兼具歷史深度及史料價值!
  • 推薦序 重建臺籍日本兵的多元戰爭經驗/何義麟
  • 推薦序 祝賀許明淳氏著《冰封的記憶》新書出版/有光健
  • 自序
  • 第一章 西伯利亞戰俘營中的臺灣人
    • 一、誰的終戰?
      • (一)二戰小卒仔
      • (二)注意從蘇聯回來的!
      • (三)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
    • 二、戰後八十年的研究成果
      • (一)西伯利亞戰俘中的臺籍日本兵
      • (二)臺籍日本兵
      • (三)在蘇聯的日本戰俘
      • (四)蘇聯拘留的所有戰俘
      • (五)戰後盟軍針對日本的遣返政策
      • (六)西伯利亞戰俘中的朝鮮人
    • 三、尋找蘇聯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 (一)口述訪談
      • (二)文獻蒐集
  • 第二章 臺籍日本兵成為蘇聯俘虜始末
    • 一、從蘇聯地區遣返的臺籍日本兵名單
      • (一)先前研究得知的名單
      • (二)為何排除蕭瑞郎?
      • (三)湯守仁有到西伯利亞嗎?
      • (四)具蘇聯戰俘營經驗的臺灣人名單
    • 二、入伍前居住地在滿洲與日本
      • (一)入伍前居住地在滿洲
      • (二)入伍前居住地在日本(四位皆為陸軍)
    • 三、入伍前居住地在臺灣(九位皆為海軍)
      • (一)賴興煬、葉海森、唐中山
      • (二)第 901 海軍航空隊
      • (三)決定命運的派駐地
    • 四、西伯利亞戰俘中的臺籍日本兵人數
      • (一)統計數字完全無視臺灣人
      • (二)終戰前日軍部隊中的臺灣人人數
      • (三)遣返至舞鶴的「非日本人」人數
      • (四)難以掌握實際人數
  • 第三章 戰俘營中的「思想教育」
    • 一、何謂「思想教育」
    • 二、蘇聯為何要對戰俘「思想教育」?
      • (一)把戰俘變成共產主義者
      • (二)反法西斯主義
    • 三、從《日本新聞》看「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 (一)發行量 20 萬份的《日本新聞》
      • (二)打倒饑餓和殺戮的天皇制!
    • 四、「思想教育」三階段
      • (一)第一期(1946 年春-1946 年末)
      • (二)第二期(1947 年)
      • (三)第三期(1948-1949 年)
  • 第四章 「思想教育」對臺籍日本兵的影響
    • 一、西伯利亞戰俘中的積極分子
    • 二、遣返後定居日本者
      • (一)目前唯一僅存者吳正男的證言
      • (二)成為可疑分子
    • 三、遣返後定居臺灣者
      • (一)陳以文等九人
      • (二)賴興煬等三人
    • 四、《日本新聞》中有關臺灣的報導
      • (一)新臺灣穩步建設中
      • (二)臺灣民族要求解放 打倒國民黨獨裁!
      • (三)美國奪取臺灣
      •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福州 進軍至臺灣對岸
      • (五)臺灣對岸的廈門也被解放
      • (六)《日本新聞》對臺灣戰俘的影響
  • 第五章 隱身在臺灣史邊緣的緘默少數
    • 一、無確切人數統計
    • 二、因人數過少而被忽視
    • 三、比「小黑」還不受重視
    • 四、從「皇國臣民」到「非日本人」
    • 五、難以言喻的苦悶
    • 六、撕不掉的紅色標籤
  • 參考文獻
  • 附錄:臺籍日本兵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歷史年表
  • 編修後記/陳力航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