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兩魏周齊戰爭,河東大地上的生死角力:英雄逐鹿、沙場硝煙、割據紛爭……從戰國霸業到南北朝爭奪,揭露河東地區決定性的歷史轉折
河東──戰爭、地勢與資源的交會成為軍事樞紐,更是權力的焦點全方位探索河東!重現歷史戰爭局面揭開政權攻防的勝敗抉擇 ➤地名演變的時空印記本書以河東地區為研究核心,詳述河東地名的歷史演變,從早期泛指「黃河以東」的廣義概念,逐步演化為具體行政區的專名,展示了地名背後的深刻歷史,勾勒出河東地區在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與軍事角色,提供讀者全面而細緻的視角。 ➤軍事形勢的變遷本書詳細闡述了東西魏分裂後的軍事格局,以弘農、沙苑之戰為切入點,解讀西魏在戰爭中的防禦體系。透過對戰役背景、過程及結果的一一梳理,彰顯河東在軍事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揭示戰爭如何改變河東地區的經濟版圖。 ➤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作為古代交通的重要樞紐,河東連接關中、河洛、山東等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本書描繪運城盆地及其周邊道路的戰略價值,揭示河東占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東西對抗中控制重要的戰略通道,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周邊地區的政治情勢產生深遠影響。 ➤防禦條件的多重優勢本書深入探討當地的地形特徵、物產資源及水文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河東地區的發展奠下了堅實基礎。歷代軍事行動中,守軍往往利用地域優勢進行有效抵禦,豐饒的資源同時促成了當地的繁榮,進一步強化河東在古代政權中的崇高地位。 ➤歷史洪流的關鍵拼圖本書引用大量原始史料,從古代地理學、軍事學與社會經濟史出發,全方位解析河東地區的演變進程,填補了北朝時期相關研究的空白,將河東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脈絡中,讀者得以洞見深刻的理論啟示。 本書特色:全書探討兩魏周齊戰爭中的關鍵角色──河東地區,從戰國至南北朝的歷史脈絡,剖析其地理環境、資源優勢及戰略地位。藉由深入分析弘農、沙苑之戰等重大戰役,闡明河東在軍事格局帶來的重要影響。本書內容嚴謹,史料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地理與戰爭史的重要參考。
-
第一章 河東的地域背景與歷史演進
-
一、戰國秦漢時期的「河東」
-
(一)黃河以東某地
-
(二)今山西西南部
-
(三)郡名
-
-
二、魏晉南北朝的「河東」
-
(一)魏晉時期河東郡境的縮小
-
(二)北朝「河東」的三種含義
-
(三)魏晉時期的河東郡轄境
-
-
-
第二章 地理縱覽:河東區域的特徵與優勢
-
一、物華天寶的經濟環境
-
(一)氣候與土壤適宜耕種
-
(二)水利資源豐富
-
(三)水草茂盛,利於畜牧
-
(四)礦產豐饒
-
-
二、利於防禦的地形、水文條件
-
(一)河流
-
(二)山脈
-
-
三、道路四達的交通樞紐
-
(一)東去河洛
-
(二)西通關中
-
(三)南向崤函
-
(四)北通晉陽
-
-
-
第三章 東西魏對峙下的軍事情勢
-
一、東、西魏初年的國力對比
-
二、高歡採取的策略部署
-
1.進占崤函與河東
-
2.遷都鄴城、重兵屯集晉陽
-
3.盡力在河西建立據點
-
4.以河東為前線基地,頻頻進突破瓶頸中
-
-
-
第四章 弘農、沙苑之戰: 西魏的勝利與局勢重塑
-
一、西魏攻取弘農及河東數郡
-
1.補充了軍民用糧
-
2.崤函歸附
-
3.進占河東數郡
-
-
二、東魏的反攻與沙苑之戰
-
三、沙苑之戰的歷史影響
-
1.雙方的兵力差距顯著縮小
-
2.西魏全取河東,策略形勢轉為有利
-
3.收復崤函,進取洛、豫二州
-
-
-
第五章 防務強化:西魏在河東的戰略部署
-
一、選用河東、關隴士族出任軍政長官
-
(一)河東大姓
-
(二)關隴大族
-
-
二、發展經濟、緩和邊界局勢
-
三、收縮防區、確立衛戍重點
-
1.東部放棄建州,退至邵郡
-
2.北部讓出東雍州,建立玉壁要塞
-
-
四、設定中潬城、蒲津關城與重建浮橋
-
(一)中潬城之立
-
(二)重建浮橋與築蒲津關城
-
-
五、在臨近河東的華(同)州設立重鎮
-
-
第六章 政區演變: 西魏與北周的河東行政管理
-
一、泰州(蒲州)
-
(一)北朝的「泰州」與「蒲州」
-
(二)西魏、北周之河東郡
-
(三)北周之汾陰郡
-
-
二、河北郡(虞州)
-
(一)陝州的歷史沿革
-
(二)北魏、西魏時期的河北郡
-
(三)西魏時期的河北郡守
-
(四)西魏、北周時期河北郡行政區劃的 演變及其原因
-
(五)西魏河北郡暨北周虞州的屬縣
-
-
三、邵郡(邵州)、王屋郡(西懷州)
-
(一)邵郡的由來
-
(二)西魏、東魏對邵郡的爭奪
-
(三)北周置邵州
-
(四)西魏、北周的邵郡、邵州長官
-
(五)邵郡屬縣
-
(六)王屋郡、王屋縣
-
-
四、南絳郡(絳郡)
-
(一)西魏之南絳郡—絳郡
-
(二)南絳郡(絳郡)屬縣
-
(三)西魏、北周(平齊前)在絳的僑置州郡長官
-
(四)絳郡之北的西魏、北周戍所
-
-
五、正平郡(絳州)
-
(一)正平郡的起源
-
(二)兩魏、周齊對峙下的正平郡
-
(三)兩魏周齊任正平郡、東雍州長官者
-
(四)正平郡屬縣
-
-
六、高涼郡(勳州)
-
(一)北魏之高涼郡縣
-
(二)西魏占領高涼郡與僑置南汾州
-
(三)西魏、北周的勳州及刺史、總管
-
(四)高涼郡屬縣
-
(五)兩魏、周齊對峙時的龍門郡縣
-
(六)西魏、北周在汾北舊龍門縣境的戍所
-
-
七、南汾州(汾州)
-
(一)南汾州的由來
-
(二)兩魏周齊時期南汾州(汾州)的歸屬
-
(三)西魏、北周所置地方長官
-
(四)定陽郡屬縣
-
(五)中陽郡及屬縣
-
(六)南汾州(汾州)城戍
-
-
-
第七章 反攻與博弈: 沙苑戰後對河東地區的爭奪
-
一、大統四年春季、秋季的反攻
-
1.南汾州
-
2.東雍州(正平)
-
3.北絳郡、南絳郡
-
4.邵郡得失
-
-
二、大統八年高歡初攻玉壁
-
三、大統十二年高歡再攻玉壁
-
1.起土山
-
2.穿道地
-
3.攻車、火焚
-
4.斷水源
-
-
四、東魏末年、北齊前期的零星攻勢
-
1.東魏武定六至七年(548~549)
-
2.西魏大統十八年(552)
-
3.北齊天保七年(556)
-
4.北齊天保九年(558)
-
5.北齊天保十年(559)
-
6.北齊皇建元年(560)盧叔虎獻平西策
-
7.北齊河清二年(563)
-
-
五 武平元年至二年 斛律光、段韶再奪汾北
-
-
第八章 東征謀略: 平齊之役前的戰略布局特徵
-
一、以崤函—河陽為主攻方向
-
1.河橋之戰
-
2.首次邙山之戰
-
3.弘農北濟之役
-
4.二次邙山之戰
-
5.周武帝東征河陽
-
-
二、與突厥結盟、合兵南攻晉陽
-
1.周齊兩國對突厥的拉攏
-
2.保定三年、四年北周與突厥合兵伐齊之役
-
-
三、通報陳朝、夾攻北齊
-
四、河東方向少有攻勢
-
1.達奚武攻平陽
-
2.楊𢷋攻軹關
-
3.宇文憲戰龍門
-
4.李穆出軹關
-
-
-
第九章 平齊之役:北周出師河東的決戰
-
一、周武帝東征策略的改變
-
二、北周進軍河東的作戰序列
-
(一)周師開赴晉州途中的兵力部署
-
(二)周師的行軍路線
-
(三)不攻正平,直取晉州
-
(四)派遣偏師、牽制河陽齊軍
-
-
三、從地理角度分析 北周圍攻晉州的兵力部署
-
(一)中路—晉州
-
(二)北路—雀鼠谷、千里徑
-
(三)西路—華谷、汾州
-
(四)東北路—統軍川
-
(五)東南路—齊子嶺
-
(六)東路—鼓鍾鎮
-
(七)後路—蒲津關
-
-
四、周師對晉州的圍城戰鬥
-
1.將被俘兵員押送後方
-
2.任命得力守將
-
3.進攻附近城鎮
-
-
五、北齊援軍的南下反攻
-
(一)北齊援救晉州的延誤
-
(二)周師對北齊援軍的阻滯行動
-
(三)周武帝退兵避戰的策略
-
(四)北齊援軍對晉州的圍攻
-
-
六、周齊在晉州城下的會戰
-
(一)北周回師晉州
-
(二)晉州會戰經過
-
-
七、周師北上攻克晉陽
-
(一)北周軍隊乘勝追擊
-
(二)北齊政權在晉陽的應戰部署
-
(三)北周對晉陽的攻城戰役
-
-
八、周武帝進軍鄴城、北齊滅亡
-
(一)北周舉兵伐鄴
-
(二)齊後主在鄴都的種種鬧劇
-
(三)周師克鄴、追獲高緯
-
(四)周軍消滅北齊殘餘勢力的行動
-
-
- 結語
-
附錄一
-
兩魏周齊戰爭中的河陽
-
一 河橋的由來
-
二 河陽三城的建立
-
三 河陽三城的築立原因與軍事影響
-
四 西魏、北周攻取河陽的策略演變
-
-
-
附錄二
-
西魏北周軍政大事年表(534~577)
-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
-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
-
西魏文帝大統二年、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536)
-
西魏文帝大統三年、東魏孝靜帝天平四年(537)
-
西魏文帝大統四年、東魏孝靜帝元象元年(538)
-
西魏文帝大統六年、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
-
西魏文帝大統八年、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
-
西魏文帝大統九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元年(543)
-
西魏文帝大統十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二年(544)
-
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546)
-
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
-
西魏文帝大統十四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六年(548)
-
西魏文帝大統十五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
-
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
-
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二年(551)
-
西魏廢帝元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552)
-
西魏恭帝元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五年(554)
-
西魏恭帝三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
-
北周明帝二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558)
-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十年(559)
-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北齊孝昭帝皇建元年(560)
-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北齊武成帝太寧元年(561)
-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563)
-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北齊武成帝河清三年(564)
-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北齊後主天統五年(569)
-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北齊後主武平元年(570)
-
北周武帝天和六年、北齊後主武平二年(571)
-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北齊後主武平三年(572)
-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北齊後主武平四年(573)
-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北齊後主武平六年(575)
-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北齊後主隆化元年(576)
-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
-
-
-
主要參考文獻
-
一、基本史料
-
1.正史類
-
2.地理書
-
3.其他
-
-
二、研究著作
-
1.斷代史、專門史
-
2.地理類
-
3.軍事
-
-
- 原版後記
- 再版後記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