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

出版日期
2024/12/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902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台灣自2002年引進審議民主的實作,至2008年達到審議民主實踐的第一波高峰。2008年政黨輪替後,審議民主的實踐趨於衰疲,直到2015年,在台中、台北、桃園三都和文化部相繼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風潮帶動下,掀起第二波高峰。與第一波相較,「第二波」審議民主呈現相異的特性:審議的模式、議題和行動者更多元,參與規模更大,操作也更制度化,更具政策影響力。本書將2015年後的發展界定為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集合多位作者對其特性進行整體的勾勒與理論分析。

除了析論多元審議模式和參與式預算的兩種型態(都會型和社區型)其組織制度、行動者特質和實作程序的連結,如何影響民主創新與公民培力之外,本書也以轉型正義的公民審議為例,探討審議民主在促進分裂社會對話的可能與限制。
  • 主編序
  • 作者簡介
  • 第一章 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微型公眾、審議系統與制度論 林國明
    • 壹、第二波審議民主:變遷趨勢與研究問題
    • 貳、理論架構:從審議系統到制度論
    • 參、本書的內容和各章的安排
    • 肆、結論
    • 徵引書目
  • 第二章 從審議系統觀論微型公眾的定位與功能 吳澤玫
    • 壹、前言
    • 貳、微型公眾及其政治影響
    • 參、審議系統裡的微型公眾
    • 肆、微型公眾為什麼不應作為決策機制?
    • 伍、作為諮詢機制的微型公眾
    • 陸、結論
    • 徵引書目
  • 第三章 台灣第二波審議民主的發展:制度論的解釋 林國明、葉欣怡
    • 壹、研究背景與問題
    • 貳、文獻回顧與分析觀點
    • 參、參與式預算之後的審議民主發展
    • 肆、解釋2014年以後審議民主在台灣的發展
    • 伍、結論
    • 徵引書目
  • 第四章 以賦權式參與治理觀點比較台北、桃園、台中三都之參與式預算 周睦怡、陳東升
    • 壹、前言
    • 貳、文獻回顧與分析框架
    • 參、案例分析
    • 肆、結論與討論
    • 徵引書目
  • 第五章 審議社造、行政創新與社區民主化 葉欣怡、林國明
    • 壹、把審議民主帶進社區(總體營造):2016年啟動的民主工程
    • 貳、文獻回顧
    • 參、研究資料與方法
    • 肆、審議社造、行政創新與社區民主化
    • 伍、審議社造之政策推動作為社會過程的反思
    • 陸、結論
    • 徵引書目
  • 第六章 民主創新能力與政府的表現:以審議社造為例 林祐聖
    • 壹、緒論
    • 貳、民主創新能力與政府表現
    • 參、研究案例
    • 肆、審議公所的民主創新能力與表現
    • 伍、討論
    • 陸、結論
    • 徵引書目
  • 第七章 社區型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機制:眉溪部落的行動研究 陳文學、林庭秝(Ali Walis)
    • 壹、前言
    • 貳、參與式預算的概念與機制
    • 參、以機制再設計作為行動開端
    • 肆、行動歷程與成效分析
    • 伍、結論與討論
    • 徵引書目
  • 第八章 「轉型正義」、轉化式對話與公民審議:探索和解共生的可能性 汪宏倫
    • 壹、缺乏和解的轉型正義:衝突化解與和平構築的視角
    • 貳、分裂社會中的社會學習與轉化式對話
    • 參、轉化式對話的實踐經驗:北愛爾蘭與南非的案例
    • 肆、轉化式對話的理念與操作原則
    • 伍、「共創未來的記憶」:透過公民會議進行轉化式對話的一個初步嘗試
    • 陸、反思與檢討:轉化式對話與公民審議之異同
    • 柒、結語:從「轉化式對話」到「轉化式修復」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