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清代诗学研究(修订本)
本书从明代诗学内在问题出发,在中国诗学整体理论视野中,展开对清代诗学的全面探讨。作者提出,真伪、正变、雅俗三对基本观念制约明清诗学的历史进程。全书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清代诗学的演变轨迹及整体特征,探究各时期诗学的理论问题
- 封面
- 版权信息
- 序
-
绪论
-
一 真伪、正变与雅俗:明清诗学的基本问题
-
二 明代诗学:两极对立
-
三 从对立到综合:清代诗学的道路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兴
-
一 诗歌的现实地位与儒家诗学政教传统的失落
-
二 经世精神与“尊经复古”: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的政治文化背景
-
三 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兴
-
四 关于正变与温厚和平问题讨论的现实政治意义
-
五 “以诗补史”:对明清之际诗歌思潮的历史价值的认定
-
-
第二章 情志为本与格调优先:云间、西泠派对七子派诗学价值系统的重建与调整
-
一 真伪与雅俗之间:明代诗学的内在问题
-
二 “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云间、西泠派对真、雅统一的追求
-
三 汉魏、盛唐、明诗:云间、西泠派确立的风雅正宗
-
四 格调拟古、姿色求变与英雄之美:云间、西泠派对汉魏、盛唐传统与六朝及晚唐传统的结合与统一
-
-
第三章 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诗学
-
一 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
-
二 “人其诗”与“诗其人”:美本位与真本位
-
三 从崇正抑变到主变而存正:审美价值多元论的确立及对七子派诗学价值体系的抨击
-
四 铺陈排比与新的诗歌传统的建立
-
-
第四章 对汉魏、盛唐审美正统的突破:晚唐诗歌热的兴起
-
一 情与法并重,性情与学古并举:冯班兄弟对公安、竟陵派诗学与七子派诗学的综合
-
二 吴乔的“以意为主”与“诗中有人”
-
三 比兴:诗歌的创作原则与诠释原则
-
四 李商隐诗歌的诠释革命与价值重估
-
五 功夫、文采与晚唐诗的再评价
-
六 晚唐诗歌热的兴起
-
-
第五章 性情与格调的融合:对云间派诗学的进一步展开与修正
-
一 云间派影响下的宗汉魏、盛唐之风
-
二 吴伟业站在七子派立场上对公安、竟陵派诗学的折中
-
三 陈祚明对七子派与竟陵派诗学的折中
-
四 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与他的宏观诗歌史论
-
五 施闰章、宋琬等对七子派主格调诗学与竟陵派主性情诗学的综合
-
六 博综该洽,以求兼长:王士禛的早期诗学
-
-
第六章 主情与崇正:王夫之的诗学理论
-
一 王夫之诗学的极端内在性立场
-
二 王夫之诗学体现的是汉魏六朝审美精神,不是唐诗精神
-
三 诗乐同源:诗歌的时间性展开方式与音乐性精神
-
四 情景交融:诗歌的境界美
-
五 谢灵运:音乐美与境界美统一的典范
-
六 “跻己怀于古志”:王夫之的特殊的学古方式
-
-
第七章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对钱谦益一派诗学的继续展开
-
一 以作论之体评诗与叶燮诗学理论的所谓体系性特征
-
二 从对立到综合:叶燮对明代诗学两极对立的批判与超越
-
三 从崇正到主变
-
四 主变与理、事、情及才、胆、识、力的主客体理论
-
五 变而不失其正:变所不能逾越的界限
-
-
第八章 主真重变与清初的宋诗热
-
一 宋诗热的形成过程
-
二 宋诗的价值重估与唐宋传统的融合
-
三 尊唐主宋的论争与对宋诗热弊病的批判和矫正
-
-
第九章 对七子、虞山派诗学的继承与超越:王士禛的诗学
-
一 辨体与学古:对七子派及虞山派的继承与超越
-
二 神韵并非只是王、孟一派的审美特征
-
三 清远、古澹之为神韵:六朝精神与竟陵唾余
-
四 古澹闲远与沉着痛快:神韵并不排斥沉着痛快
-
五 神韵与兴象超逸之妙
-
六 兴会与根柢:神韵诗的创作状态
-
七 化境与悟境,功夫与境界
-
-
第十章 以杜为宗与“诗中有人”:与神韵说异趣的非主流诗学
-
一 朱彝尊:尊诗教、重学力的诗学
-
二 陈廷敬、庞垲:以杜甫为宗
-
三 赵执信对王士禛诗学的批评
-
-
第十一章 传统诗学体系的再修正与总结:沈德潜的诗学
-
一 吴中诗风的转变与诗坛尊唐风气的再盛
-
二 仰风雅以尊诗道:沈德潜儒家诗学的理想主义精神
-
三 从《古诗源》到《清诗别裁集》:沈德潜所确立的风雅正统
-
四 宗旨、体裁、音节、神韵:对性情、格调、神韵三说的综合
-
五 先审宗旨:性情优先
-
六 古诗之源:《风》诗正宗
-
七 唐诗传统:《雅》《颂》为尊
-
八 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与羚羊挂角、镜花水月:格调与神韵的统一
-
-
第十二章 沈德潜的同调者的诗学及纪昀对诗歌史的总结
-
一 田同之与赵文哲:对王士禛诗说的继承与发扬
-
二 虞山诗人的转向唐音
-
三 乔亿的诗说
-
四 李重华的音、象、意说
-
五 纪昀对古代诗歌传统的总结
-
-
第十三章 从“非关学也”到“以学为本”:浙派的学人之诗理论
-
一 从“非关学也”到“以学为本”:学人之诗理论的提出
-
二 以学问为诗材
-
三 尚涩与尚清
-
-
第十四章 诗法与文法合一:从金圣叹的以时文法论诗到桐城派的以古文法论诗
-
一 金圣叹、徐增为律诗分解:以时文法论诗
-
二 桐城派先驱重内容、重道德的倾向
-
三 姚鼐:诗文一律
-
四 方东树:以古文义法论诗
-
-
第十五章 学人之诗与文人之诗理论的总结:翁方纲以宋诗为基点的诗学
-
一 肌理说:学人之诗理论与文人之诗理论的结穴
-
二 从“非关理也”到“一衷诸理”
-
三 从虚到实
-
四 从兴会兴趣到理性对创作过程的控制:节制与逆笔
-
五 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对明清诗歌道路的反省与新方向的确立
-
-
第十六章 古典与近代之间:袁枚的性灵说
-
一 才性与性情
-
二 才性与天分
-
三 天籁与人巧
-
四 性灵与格调
-
五 性灵与学问
-
六 韵味与风趣
-
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的创造性理论
-
- 引用书目
- 初版后记
- 再版后记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