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1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19582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科學是什麼?

科學思考是什麼?

科學家又在做什麼?

一般人期待科學家扮演什麼角色?

科學家有什麼社會責任?

 

一本書,幫助我們思考科學、技術、人類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我們生活在現代,多多少少都看過「偽科學」的觀念和方法,對於荒誕無稽的邏輯幾乎沒有人會相信。

  想要消除對科學的「猜疑」和對未來的「不安」,第一步就在於讓科學更親近。但是,科學的內容離日常生活太遠,總覺得很難了解科學。

  作者池內了在書中提到,科學是嚴密的思考,是看見「看不見的東西」的妙方,無論是文科生或理科生,每個人都該學習科學的觀念,透過「科學的智慧」,了解如何站在科學的立場思考與學習,進而開拓眼界。

  想要解決現在各種矛盾,還是必須仰賴科學的力量,循序漸進思考「我們現在背負的問題本質是什麼?要用什麼方式解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選擇某條道路會導致什麼結果?能夠容許到什麼地步?能夠從哪個著眼點接納?」

  作者池內了在書中回顧自己成為科學家的初衷,並且歸納科學的觀念和方法的特徵,以及科學對於人類和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並且思考科學、技術、社會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希望藉由這本書,讓科學更為普及。

  他指出,科學通常源自於個人的好奇心,但終究只是一己的行為,必須和社會產生連結,進而發展出專門觀察和測量的工作,並且藉由大學的興辦將知識集中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以科學研究為專業的「科學家」誕生了。科學的力量藉由國家獲得認可之後,科學脫離了以往的個人活動領域,如今成了仰賴補助金營運的公共活動。即使如此,基本上科學研究的方法也不會因此更動。

  池內說明,其實科學離我們並不遠,現代社會必須仰賴具備科學素養的人來運作,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陳述意見,用「科學的智慧」決定世界的未來。

  書中談到物理學和太空相關的相關話題和案例,對於科學稍微感興趣的人,哪怕是喜歡生物和化學,也能了解。即使是文科生,也可以輕鬆閱讀這本書。

 

|本書榮耀|
  1997年度講談社出版文化獎(科學部門)、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推薦)
  • 前言
    • 圍繞科學的重大事件
    • 科學這枚硬幣的正與反
    • 科學的「偏食」
    • 未來取決於「科學的智慧」
    • 本書的內容
  • 第一章 我心目中的科學
    • 我成為科學家的原因
      • 宇宙的研究
      • 研究者分為「微分型」和「積分型」
      • 天文少年?
      • 「看見『看不見』的東西」
      • 「物理學帝國主義」?
      • 社會的動向與科學
    • 研究工作及其魅力
      • 研究這一行
      • 科學家這一行的有趣之處:首次發現的喜悅
      • 科學的架構在本質上相同
      • 「文組」的科學也是如此
  • 第二章 科學思考法
    • 科學的出發點
      • 科學始於自然的「觀察」
      • 從觀察到「觀測」
      • 從觀測到「實驗」
      • 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的關鍵
      • 問「為什麼?」
      • 回答問題的關鍵:衡量物質的作用
      • 物質及其運動:化約論
      • 化約論並非萬能
      • 物理定律的結構
    • 科學研究的進行法
      • 科學的方法:實驗
      • 實驗樣本和實驗方法
      • 現在的實驗
      • 科學研究的進行法:理論
      • 建立模型
      • 模型與「假說」
      • 「假說」的根據和「對稱性」
      • 留意「對稱性」
      • 對稱性的作用
      • 對稱性的破綻
      • 打破對稱性是一種演化
      • 數學的作用
      • 數學與物理定律的關係
  • 第三章 科學是怎樣誕生的?
    • 最早的科學
      • 從猴子演化成人
      • 人類最早的「高科技革命」
      • 時間和空間的劃分及天文學
      • 一年的劃分
      • 一星期為什麼有七天?
      • 天文學與占星術
      • 數學的開端
      • 其他文化的起源
      • 文字發明帶來的貢獻
      • 希臘的自然哲學家
      • 「萬物的根源是水」
      • 德謨克利特與「原子論」
      • 亞里斯多德
      • 測量地球大小
      • 依巴谷
      • 阿基米德
    • 中世紀的「科學」
      • 鍊金術
      • 永動機
      • 第一種永動機為什麼不可能實現?
      • 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第二種永動機
    • 「科學革命」的時代
      • 地動說的復興
      • 地動說的確立
      • 科學實驗的重要性
      • 實驗器具的發明推動科學研究
      • 科學的方法論
      • 新數學的開發
      • 科學的交流與發表
      • 發表結果的重要性
      • 科學家集團的成立
      • 發表論文所具備的意義
      • science的意義
      • 科學的轉變:與國家連結
      • 日本的特殊性
  • 第四章 推敲現代科學與科學家
    • 現代科學的目標
      • 探索物質的根源
      • 探討原子核的結構
      • 基本粒子的出現
      • 宇宙與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 宇宙論的難題
      • 行星是怎麼形成的?
      • 單一系統之下的地球
      • 生命的邏輯
      • 以物理學的方法分析DNA的結構
      • 遺傳資訊的解讀和生命的起源
      • 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
    • 現代科學的特徵
      • 科學規模變龐大
      • 以巨大裝置研究時的問題
      • 偶然產生的新發現
      • 疏離的科學
      • 數學的問題
    • 現代科學的難解問題
      • 難解問題的共通點
      • 非線性的物理學
      • 混沌(chaos)的世界
      • 蝴蝶效應:一隻蝴蝶飛舞會引發颱風?
      • 碎形現象
      • 混沌與碎形的關係
      • 形狀的科學
    •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 無法回頭的科學技術化
      • 技術方法多元
    • 科學家的責任與倫理
      • 阪神淡路大震災
      • 科學家是什麼樣的人?
      • 反應爐「文殊」事故
      • 科學健全發展的條件
      • 藥害愛滋問題
      • 奧姆真理教風波
      • 科學家倫理是什麼?
  •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的科學與人類
    • 地球環境問題
      • 人類的活動導致地球毀滅
      • 「債」留子孫
      • 啟發解決之道:「善待自然的科學」
      • 啟發解決之道:運用生體反應的技術
      • 啟發解決之道:擺脫電能
    • 嶄新的科學技術與我們
      • 「規模適中的科學」
      • 打破理組和文組的隔閡
      • 技術的發達與我們
      • 技術的提升與人類的水準
      • 「資訊革命」的問題
      • 生化科技與我們
      • 創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
      • 「上帝之手」落到人類手中
      • 「對話的科學」
      • 與民眾對話的科學家
  • 第六章 寫給肩負未來的你們
    • 如何學習科學
    • 利用科學館
    • 嘗試閱讀第一線研究的解說類書籍
    • 嘗試思考身邊的事物
    • 掌握基本原理:科學家就是偵探
    • 將嶄新的風氣帶進科學中
  • 參考書目
  • 附錄 阿基米德的牛群問題
  • 致謝
  • 圖表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